尹燕忠笔下,鲜红灯笼下的散文情怀

尹燕忠笔下,鲜红灯笼下的散文情怀"/

鲜红的灯笼挂起来
在那个古老的村庄,有一盏鲜红的灯笼,它静静地挂在村口的老槐树上,犹如一颗跳跃的火苗,照亮了每一个归乡人的归途。
那盏灯笼,已有百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却依然鲜艳夺目。它的底座是一个石臼,粗糙的石纹见证了岁月的流转。灯笼的主体由竹篾编制而成,表面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桐油,使得它更加光亮照人。灯笼顶部,装饰着一朵金色的莲花,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便将这盏鲜红的灯笼挂起来。那火红的灯光,犹如一抹温暖的火焰,驱散了夜晚的寒冷。村民们围坐在灯笼下,谈论着家常,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那盏灯笼,成了村民们心中的寄托,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记得,小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村口,仰望着那盏鲜红的灯笼。那火红的灯光,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仿佛看到了父母忙碌的身影,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陶醉其中。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长大成人,离开了那个熟悉的村庄。然而,那盏鲜红的灯笼,却始终镌刻在我的心中。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盏灯笼,

相关内容:

尹燕忠散文系列 • 《大红灯笼高高挂》

作者:尹燕忠

一到春节,中国的大中小城市乃至于到乡村都时兴挂大红灯笼。有的娶媳妇的也兴挂大红灯笼,那是别有一番新景象。你看吧,大街小巷,红红的大门对子上门坎下,一边挂个大红灯笼,红红火火分外通明耀眼,一派喜庆气象,令人心情愉悦。

不过话说回来,灯的形式在随着时代而花样翻新,与时俱进,过去的灯多数为宫灯,大约六七十公分,那时乡村没通电,都是点燃蜡烛,也有点汽油煤油的,那样的宫灯有些古典味道儿。那《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中不是也挂红灯笼猜灯谜吗?那些才男靚女们可真夠雅气的。

我去过济南合肥南京上海哈尔滨潍坊淄博鹤岗等地,那花灯真夠大气而多样化的。我看北京有时不也宫灯么?那么多的文人学者科学家工人农民和领导人一起欢度大典。我看到有好多文人雅士光临惠顾增光添彩,有的吟诗有的泼墨有的谈笑风声,真夠威风八面的啦!

那时我干文化时,县里出台文件,各乡镇要扎灯,正月十三送到县里去展出。

文化局县工会负责督办,展完到正月十八结束,还要县里有关部门评出一二三等奖。

有一年还往济南送过花灯,是叫西土寨艺人娄玉龙大爷扎的。乡里给他讲价付款,还真得了奖。

那时县城灯展八十年代开始在县广播局对面即府前街十学路口东老公安局大门前,一个单位一个区城,都标上名字,挂上铁丝,再挂上灯,一条街红彤彤的,分外耀眼鲜亮!

挂几年后后又到老广场搞灯展,后来又去了翠屏街的东西路的路北新广场,现在新广场成了银座了,上面建起来了高层楼房了,搞灯展只好到了城西边玫瑰路的玛钢公园了!

灯的形式是越扎越大,各不同行业都做着自己的广告。某某某什么书记什么乡镇长什么厂长董事长什么工会主席等等向全县人民拜年了,等等,千篇一律。什么年就扎上什么动物的图案,什么什么龙虎猪牛羊免猴马牛鼠啦,挧挧如生,形象逼真,都是电动的,扎个灯要用万把几万的,各家都拿出绝活来亮相县城。

男女老少,人流如潮,熙来攘往,大人喊小孩叫,间杂着卖汽球的手工玩具的糖块糖葫芦的,吹糖人的变戏法的耍贫嘴的,说书唱戏的,还偶尔从路上过扭秧歌踩高跷的,最惹眼的是白庄高跷队,人家踩的又高又险,扎方阵闹鬼脸,原栾湾乡的大花船二人摔跤挺好!

原店子乡的少儿加鼓通夠妙的了!还有乡镇上了狮子滚绣球,老汉拉旱船,老姜背老婆,十八大姐斗王皮,打花棍什么的,黄河大鼓商河大豉什么安塞腰鼓,惊天动地,威震四海,惊心动魄!

中国年中国的灯笼,一个鲜红晶莹的光辉灿烂的金色世界哟!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发布于 2025-07-20 09:13
收藏
1
上一篇:这里的花灯独领风骚!洁白羽毛在光影交织中舞动成韵 下一篇:元宵将至,各式花灯争奇斗艳,点亮佳节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