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问我:对“居南宫,因姓焉。”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我认为:“居南宫”,就是他曾寓居过南宫这个地方,把南宫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所以才有徐寅第“余维南宫为先贤故里”和张裕钊“且又南宫子所生(居)之邦也”这些话。
南宫子是谁?在道光版《南宫县志》卷十《人物志》开篇便道:“南宫为古东阳,密迩邹鲁。自南宫子以尚德师百世,士子多诵习诗书,讲求名节。出为名臣,处为硕儒。磊落英多,增光志乘。……”所以首列“先哲”以示尊敬。接着讲南宫适“居南宫”,自唐以来,从祀圣庙,赠郯伯。宋加封龚邱侯。政和元年,改封汶阳侯。明嘉靖九年,罢侯爵,称“先贤”。在南宫文庙,两庑是先贤祀位,东庑四十位,他在第四位,西庑三十九位,计79位。
另外,在今教育局处,建有“先贤南宫子祠”,辉煌数百年。在1478年洪水淹古城前及迁城后始建年代无考,到万历邢侗时重建。因年代久远,风雨摧剝,重修过多次。清初,由杜镇重修过,并留有《重修南宫子祠碑记》,直到毁于解放前。为证明南宫子曾“居南宫”,自《孔子家语》以降,郑玄、司马贞、朱熹、夏宏基、朱彝尊等等古圣先贤都曾考释过,对“居南宫”从无异议,直到《四库全书》钦定。那么,“因姓焉”又如何解释?这要先弄通弄懂姓与氏的含意和变通。在古代,“子”是对有学问、有道德人的尊称,如孔丘称“孔子”,老聃称“老子”,因此南宫适也称“南宫子”。南宫适名“适kuo”字子容,又称南容,山东兖州府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书-禹贡》“济、河维兖州。”相传这是夏、商、周九州中的兗州地界,因当时黄河由南宫过境北去,(约在今西沙河流域)南宫大部居河之东,故我地当时也曾属兖州,直到周定王五年黄河东迁,南宫才称冀兖之交。鲁(王室周公后裔,姬姓)孟僖子(鲁公族,三桓之后)之子(仲孙闵)。因避三桓之乱,曾隐居南宫,所以又以南宫为氏。
这时候,我地已有人类聚落,或称村或称屯,或为小城市(邑)因无史籍可考,难究其源,但约定俗成,已有“南宫”这个名称了。《四库全书》否定了“南宫名称”源“氏”说,因此可追溯到春秋时代。赵国出土的“南宫将行”、“南宫尚浴”两方古玺可证南宫当时属赵。因此《四库全书》开门见山:南宫适以邑为氏,指的就是“唐冀州南宫县也”,以示久远。秦设郡县,我地属巨鹿郡管辖,是十七个县邑之一。到西汉时,我地沿袭秦的建置。上古时期,贵族既有姓(族号),也有氏,(姓的分支,如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同属姬姓分支)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氏,而此姓不改”。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这类例子并不鲜见,因此南宫适则是以所居住地名改氏的最好范例。(大学教材《古代汉语》在讲古代汉语常识时《(十三)古代的姓氏和名号》恰恰就引用了这一例证。)孔子兄孟皮早逝,其女便由孔子收养,见南宮适平日谨言慎行,进退礼让,品行兼优,有“尚德、君子”风,便把姪女嫁给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