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赶海了吗?捡了多少海肠?海肠包的饺子还是蒸的包子?
前几天,看烟台老家的同学在群里聊赶海,很是羡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去加入捡海肠的大军。
海肠,在民间素有“鲜掉牙”的美誉。过去海边人家将海肠晾干磨制成海肠粉,乃至鲜调味品。

烟台福山地区是鲁菜的发源地之一。明清两朝,“福山厨子”的名号享誉京城。相传,在京谋生的福山厨师大多随身携带一个“宝囊”,里面装的就是从老家带来的海肠粉,每次炒菜时撒上一点,在没有味精的年代,凭此征服了食客的味蕾。海肠,也因此被戏称为“福山厨子”的杀手锏。
海肠从哪里来?当然就是门前、身后的大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点都不假。只是这海肠可不比一般海鲜,好吃但并不易得,这从其不菲的价格就能看出一二。海边的朋友平时赶海,能捡到海肠的几率也非常的小。
但也有例外。这两年,看朋友发的赶海小视频,海肠多的时候,海滩上密密麻麻全是人,甚至晚上还有市民在挑灯夜战。有人还带来了渔网,拉网捕捞,雇人分拣,现场就被收购一空,网传收入过万者确有其人。
更多网友则是借机实现了“海肠自由”,海肠捞饭、海肠饺子、海肠炒韭菜、烤海肠、芥末海肠,吃得酣畅淋漓。

继海肠之后,螃蟹、蛏子、泸沽虾又接连登陆烟台的各大海滩。青岛的情况也差不多,台风过境,青岛黄岛海边,也曾像烟台一样“大风吹,海鲜来”。
其实不管烟台还是青岛,以及其他沿海城市,这几年都有类似新闻爆出。这样的新闻看得多了,也让人不由感慨,海洋环境确实在改善。对于海边长大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消息了。热爱着大海的我们,最想听到的就是这样的消息,最想看到消失多年的物种重回我们的视野。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赶海并不总是愉快的经历。海水总是灰蒙蒙的,海边常年有污水入海,赶海的人很少。
倒是经常听老一辈人念叨他们小时候放学之后,放下书包,拿着篮子、小锨,就去海里找吃食去了。蛤蜊、鸟贝、海蛎子、跳跳鱼……胶东的小海鲜,个头不大,却鲜美异常。
近几年,胶东半岛沿海环境逐渐改善,赶海的人越来越多。我也未能免俗,成为了众多赶海人中的一员。
我最常去的是青岛胶州湾。以前这里工厂林立,各种排放都流向大海,每次去海边老远就能闻见一股怪味。这种环境下,就是刮起十级大风,也不会有什么海鲜冲上岸。
这些年,环保工作力度加大,沿海企业陆续搬迁,海水一天比一天清澈。现在去海边,经常能看到成群的小鱼游来游去,来海边钓鱼和赶海的人也越来越多。
每当潮水退去,尤其是退大潮的日子,海滩上就人潮汹涌,有人挖蛤蜊,有人捡贝类。我经常带小朋友去捉小螃蟹。退潮时,随便翻开一块小石头,都会看到几只、甚至是一群仓皇四散的小螃蟹。捉蛏子也比较好玩,拿一个装盐的瓶子,找到蛏子的窝后,一把盐撒下去,肥美的蛏子就如雨后蘑菇,一个个冒出头。

最喜欢的还是钓虾虎(不是皮皮虾,和烟台这次被大风刮上来的泸沽虾应该是一个品种)。钓虾虎是个技术活,先找到虾虎的洞口,然后在洞口插上竹签,虾虎感觉被冒犯开始往上顶竹签,这时候将提前准备好的毛笔顺洞口下去,等虾虎两个大钳子夹住毛笔后,手一提一抓,憨头憨脑的虾虎就乖乖就擒了。
有时间,我还会去远一点的地方“提货”。节假日,约三两好友,带上钓具蟹笼,一早驱车去那些远离闹市区的海域,下好蟹笼,支起鱼竿,坐等海鲜上货即可。出海归来,拎着刚收获的海鲜去饭店现场加工,一口海鲜,一杯新鲜的啤酒,所谓“痛风套餐”,此时可以解释为——痛哉快哉,让烦恼随风而去!
靠海吃海,大海不仅提供鲜美的海货,还有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海景。

东坡居士曾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据说让他流连忘返的儋州,就是一个赶海圣地。如今无数赶海小视频,把镜头对准了那里。夕阳、沙滩与赶海的人,真是治愈都市打工人心灵的良药。
这一切,搁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大风可以刮来海鲜,但海鲜却不全是大风刮来的。贫瘠瘦弱的大海,被污染的海洋,即使风再大,掀起的也是滔天巨浪,冲上岸的也只有塑料和垃圾。
正是这些年人们对海洋的重视和保护,海洋物种种群才得以恢复和壮大,才会有家门口开启“海鲜盲盒”的福利;同样,如果没有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建设,就不会有一条条刷爆朋友圈的优美海岸线。
山还是那座山,海还是这片海,无论是高山,还是大海,都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愿青山更青,海水更蓝。
又是一个大潮退去的傍晚,那些贝类海鲜行动迟缓,笨拙得搁浅在沙滩上。夕阳余晖下,赶海的孩子提着水桶,在海滩上欢快地奔跑,多么温馨的画面。
壹点号齐心鲁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