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无座族还在罚站?
无印良品刚出的椅子行李箱被疯抢,日本设计大神深泽直人折腾18年搞出这货,站着不如坐着,但真坐上去怕是要社死现场。

设计很敢想,现实很骨感。

这把椅子的原型在2007年就诞生了。

深泽直人当年给瑞士家具大牌Vitra设计了同款概念椅,当时命名为"Chair-on-Luggage"。设计草图里明明白白画着旅行者坐在行李箱上休息的场景。谁想到十六年后真被MUJI做出来了。

日本官网已经挂出详细参数。长宽高45x35x65厘米,打开高度40厘米,重量3.2公斤。容量只有18升,差不多塞个电脑包就满了。卖19800日元,合人民币九百多。这点容量配这个价,血亏。

高铁党别高兴太早。国内高铁行李规定写得清清楚楚:长宽高之和不能超过130厘米。这把椅子三边相加145厘米,超标15厘米。乘务员较真起来,补行李费算轻的,让你当场拆椅子才尴尬。

更别说飞机了。国际航班随身行李尺寸上限基本卡在115厘米,这椅子连安检门都进不去。托运?普通行李箱都摔得七荤八素,这带机械结构的椅子怕是要散架。官网上小小一行字写着"适合短途步行使用",说白了就是让你从地铁站走到公司的五分钟路程装个X。

网友毒舌从没让人失望。有人算过账:"900块买把折叠凳,剩下空间够塞两包纸巾。""远看像移动马桶,近看是刑具。"社牛人士倒想试试:"春运时掏出来坐,全车厢都是你的观众席。"设计师老粉直接破防:"深泽直人当年获奖的CD机多经典,现在搞这出?"

其实MUJI这两年骚操作不少。去年卖过红塑料袋同款布包,售价130。今年初推出和尚同款禅修服,被吐槽是"出家预备套装"。这次椅子行李箱倒不算最离谱,但绝对是话题度最高的。

行李箱还是那个行李箱。轮子卡顿的老毛病没改,拉杆晃悠的毛病依旧。现在硬加个座椅功能,拖起来重心更不稳。石板路上走两圈,轮子没掉算你赢。铝合金框架承重100公斤?真坐上去吱呀作响,脚都不敢伸直。

不过话说回来,MUJI确实戳中当代痛点。看看新品宣传视频就知道了: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在空旷月台上优雅落座,这画面摆明收割社畜焦虑。现实可能是这样的:早高峰挤地铁时突然展开座椅,身后大妈一脚踹翻你的"VIP专座"。

设计师理念听着挺高级。深泽直人说的"无意识设计",意思是让人自然使用不用思考。但花十五分钟研究怎么展开收拢,怎么看都不"无意识"。坐垫离地40厘米,大长腿蜷着像鹌鹑,矮个子坐上去脚都够不着地。

更迷惑的是使用场景。出差党嫌容量小,通勤族嫌太沉,摆摊的觉得不如马扎实惠。最后可能成小区保安专属座驾——既能巡逻又能歇脚,完美。

这届年轻人其实更务实。拼多多折叠凳月销十万件,收起来就巴掌大。地铁里见缝插针坐行李箱盖的老手,屁股底下垫本杂志照样稳如泰山。花九百买罪受?打工人还没这么想不开。

MUJI倒是赚足了眼球。热搜挂了两天,小红书测评视频播放百万。有博主实测东京街头拖行体验,过个减速带差点把箱子坐劈叉。评论区真相了:"买它的人不会坐高铁无座,坐高铁无座的舍不得买。"

设计圈倒有不同声音。有人扒出深泽直人2015年的采访,老爷子说过"好设计要解决真问题"。如今这把椅子,解决的是伪需求还是真痛点?答案都在二手平台了——发售才两周,某鱼上已出现七折转卖。

说到底还是消费主义的狂欢。把"随时能坐"包装成生活方式,把设计缺陷美化成"日式侘寂"。真需要歇脚的人,花二十块买折叠凳更香。毕竟火车站广场上,塑料小板凳才是永远的神。

这椅子最大的用处可能是拍照。银座街头打开它,配杯手冲咖啡拍ins风。但千万别真坐上去——日本网友吐槽坐久了胯骨疼,钢制框架的硬度可不是闹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