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7月18日电 题:太湖“遗珠”,烟火乡愁——解码广东高考题里的苏州小岛
新华社记者毛俊
2300多平方公里的太湖水域,七成在苏州。苏州有太湖岛屿约50座,0.38平方公里的叶山岛是其中之一。
无人机视角俯瞰太湖一隅,叶山岛悠然浮现,形如一团荷叶,摇曳在万顷碧波之中。

这是7月4日拍摄的苏州叶山岛古村落(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俊 摄
三山夹两湾,小岛地势北高南低,徐湾、西湾两个古村落临水而居。南宋先民曾在此垦耕筑村,繁衍生息,至清代已有“居民百余家,以桑麻花果为业”。
2025年6月,这座小岛出现在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中,引发全网关注。苏州数十年修山理水的治理成果,也被揭开一角。

2025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所配的苏州叶山岛空间演变过程图。(受访对象供图)
盛夏时节,漫步环岛亲水步道,紫色野花迎风摇摆,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荫下,山坡上的果林传来阵阵清香。
眺望太湖,忆起往昔,77岁的原叶山村村支书金叙法颇为感慨:“叶山岛四面环水,交通闭塞,台风频发。”20世纪80年代,岛上村民多以桑蚕、茶叶为生,唯一的棉被厂因交通不畅连年亏损。
“浮”在水上的古村落坐拥绿水青山,却换不来“真金白银”,外出打工成了村民们唯一的选择。
1994年,太湖大桥建成通车,叶山岛成为往来苏州市区和西山岛的必经之地,这条路也将叶山岛一分为二。
1997年,43户西半岛村民通过土地置换方式,在小岛东部集体开发了公寓楼。村里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西半岛也从生产生活空间转为生态空间。
村民上了楼,但传统生活方式没改变。集体搬迁后,西半岛的老宅子逐渐成了村民的养殖场。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长沙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徐宏寅一度十分苦恼,“开垦种菜,鸡鸭成群,臭气熏天,岸边全是垃圾”。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划分但功能不协调,让叶山岛古村落日渐倾颓。其实,从搬迁之日起,叶山岛“三生协调”的破局之路从未停歇。为激活经济发展,当地曾试图引入文旅产业对古村进行开发,然而受限于规划,项目始终难以落地。
“叶山岛位于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域,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有规划束缚,一砖一瓦都不能轻易动。”徐宏寅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市逐步推动古镇古村保护体系化,包括叶山岛在内,太湖里的岛屿纷纷在筑牢绿色底线的同时,努力寻找本地特色发展路径。
叶山岛的新转机在2023年萌发。作为土生土长的徐湾人和吴中区人大代表,徐宏寅调研整合各方建言,在当年的吴中区两会召开期间提交了《关于对香山街道叶山徐湾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建议》。
2023年5月,苏州园林集团和吴中区政府合作,启动叶山岛生态修复和古村落保护利用工程。
“叶山岛古村落修缮保护工程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注重建筑样式和传统工艺的原真,采用‘香山帮’非遗建筑技艺,对43处老屋逐一进行修缮。”苏州园林集团叶山岛项目公司副总经理王昕说,施工团队对房屋、道路、古井、古木等遗存挨个测定,斑驳的白墙、古旧的木梁,皆被小心留存。

这是7月4日拍摄的苏州叶山岛古村落(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俊 摄
今年7月13日,叶山岛西半岛重新开放。
桑蚕房飘着咖啡香,小卖部焕新为民宿。“43处民居,43种体验。我们不是复制模板,而是力争让每一栋老宅都有自己的特色。”民宿运营负责人庞洁说。
很多村民成了参与者。有人管护湿地,有人种植果树,有人做起讲解员。刚毕业的“00后”金燕,在“老家”的民宿中开启新职业,成为一名民宿管家,“每次推开22号楼的大门,感觉像又一次回到了家”。
叶山岛古村炊烟再起,灯火更胜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