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多人说湖北的小吃,就只是吃的。其实,那些东西里面藏着很多过去的历史。有些故事,比你在旅游景点听导游讲的那些,都要有趣味。
宋太祖赵匡胤,他在很早的时候,吃过一种叫孝感麻糖的点心。他觉得这个麻糖非常好吃,就专门下命令让人把这种麻糖变成给皇帝吃的贡品。那个麻糖的牌子,从那时起一直传到现在。

再来说另一个时候,有个很有名的文人,他叫苏东坡。他那时候被降职去了黄州。他在黄州的时候,自己做了一种酥饼,后来就叫东坡饼。你咬一口这个酥饼,感觉能尝到他当时心里那种复杂的心情。
在清朝康熙元年的时候,襄阳那里有了一种牛肉面。这门做面的手艺,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传了三百多年。这个面的汤底,就那么一直熬着,时间越长,它那个味道就越浓。
有些食物,后来被国家列进了一个名单,叫做“非遗”。这个名单不是随便就能进的。它们能进去,就说明这些食物都有自己特别的制作方法和很深的来历。

比如蔡林记的热干面,他们煮面条的方法就很有讲究。他们叫它“凤凰三点头”。面条一定要用那种方式煮,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还有老通城的豆皮。它那个“三鲜馅”里,各种食材放多少,都是有个固定比例的,差一点都不行。这些做菜的规矩,都像是教科书上教的那样,非常标准。
很多人过去都以为,沔阳三蒸这个做菜的技术,是从江西那边传过来的。但如果你仔细看,这个蒸的方法和别的地方有点不一样,它有自己的特点。
把莲藕、新鲜的鱼肉、还有五花肉,这些不同的食材都塞到一个小笼子里,然后一起放进锅里蒸。这种独特的蒸法,其实是湖北人自己想出来的。这可不是外面传进来的。

襄阳还有一种烤鱼,名字叫“诸葛烤鱼”。这个烤鱼的做法很特别,要把香菇和笋丁这些东西,塞到鱼的肚子里一起烤。
这种把食材塞进鱼肚子的吃法,会让人想到《三国演义》里讲的木牛流马的传说。就像是把一个古老的故事,通过一道菜的方式,端到了大家的饭桌上。
孝感的米酒也很奇怪。它里面用的那个酒曲,是一种蜂窝状的。这种做酒曲的技术,从唐朝的时候就传下来了。
你现在喝的每一口米酒,它的味道,跟李白那个时候喝到的米酒,差不多是一样的。时间过去了那么久,但酒的味道好像没有变。

吃热干面的时候,不只是为了吃饱肚子。它里面还有很多关于码头文化的记忆。那种生活方式,那种人来人往,都在一碗面里体现。
嚼着鱼糕的时候,你能感受到过去荆楚地区那些宴席的规矩。鱼糕不是随便吃的,它有它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甚至是一个普通的炕土豆,从它里面,你都能感受到恩施土家族人那种平凡又真实的生活气息。那就是他们家里的烟火味。

这些被列为“非遗”的小吃,它们早就不是单纯用来填饱肚子的了。它们就是湖北历史的活教材,一片一片的,你可以直接去感受。
下次你来这里,不要光想着拍照打卡。你可以试试,一边喝着米酒,一边吃着麻糖。你吃进去的,都是课本上找不到的那些真东西,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