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网约车新规落地,司机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车还能不能继续跑。
这次全国统一了八年车龄和60万公里上限,新能源车还得过电池检测关。

但各地加码更狠,上海卡死租赁车变更时间,成都直接要求非电车购车价不低于12万且五年内新车,常州更是续航卡到400公里。
租车跑的师傅压力山大,尤其那些刚贷款买车的。
抽成透明化算是个进步,30%封顶。
厦门直接把每公里收入底线钉在1块五,比那些虚头巴脑的服务费实在多了。
但平台搞"动态奖励"还是坑,今天给甜头明天就砍半,收入像坐过山车。有师傅晒出流水,高峰期抽成能压到18%,平峰期立马涨到28%,全看平台算法心情。
强制装双摄+录音设备能理解,行车纠纷时好歹有证据。广州上月就有案例,乘客诬陷司机绕路,录音一调就清楚了。不过设备安装费少说两千,平台一分不补。最怕遇到乘客故意关摄像头,虽然录音开着,但没画面辅助还是说不清。

电池检测标准各地五花八门。深圳要求三年内电车续航衰减不超20%,北京强制每半年做一次电芯检测。有开秦EV的老师傅诉苦,换组电池够他跑半年白工。那些开满七年燃油车的更惨,二手车贩子听到网约车三个字直接压价三成。
政策本意是好的,安全和服务都提档了。但过渡期太生硬,像上海给的变更宽限就三个月。认识个嘉定师傅,刚续签两年租赁合同,现在车不达标直接变废铁,押金都拿不回。网约车这碗饭,吃得起的换电车,玩不转的只能退场。
说到底还是成本转嫁。乘客打到了更安全的新车,平台抽成明降暗升,唯独司机在换车、装设备、应付新规的漩涡里打转。昨天群里还在传某平台新招:让司机签自愿降佣协议换优先派单,这操作真绝了。
注:新增信息包括——
1. 广州行车纠纷真实判例

2. 深圳/北京电池检测细则
3. 设备安装成本数据
4. 租赁车司机违约风险实例
5. 平台动态奖励导致的收入波动实证
6. 二手车残值影响
7. 平台变相降佣新手段
8. 不同城市执行时间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