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古代外卖盛行,连皇帝也热衷于点外卖!
是的,古代中国也有外卖服务,这种服务被称为“外卖”或“叫外卖”。在古代,外卖服务主要是为宫廷、官员和富商提供的。
1. "宫廷外卖":古代皇帝和皇室成员的饮食非常讲究,他们需要各种美食来满足口腹之欲。因此,宫廷内设有专门的厨房,负责制作各种美食。当皇帝或皇室成员需要某种特殊的食物时,就会通过太监或者宫女将订单传给外部的厨师,让他们将食物送至宫中。
2. "官员外卖":古代官员也有类似的饮食需求,他们通常会雇佣专门的厨师为自己制作食物。当官员需要外出时,厨师会将食物打包好,由仆人或者车夫送到目的地。
3. "富商外卖":在古代,一些富商也喜欢享受美食,他们通常会雇佣厨师为自己制作食物。当富商需要外出时,厨师会将食物打包好,由仆人或者车夫送到目的地。
4. "外卖服务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外卖服务逐渐普及。在宋代,外卖服务已经相当发达,出现了专门的外卖店,人们可以预订各种美食,由外卖小哥送到家中。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确实存在外卖服务,而且皇帝、官员和富商都曾享用过这种服务。
相关内容:
现代人吃饭,拿出手机点一点,不多时,各种美食就会送到门前,省时又省力。事实上,点外卖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古代也有外卖。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意思是宋朝的中产阶级习惯去饭馆打包饭菜带回家吃,而较少在家中亲自烹饪。北宋绘画大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画有汴京“外卖小哥”送外卖的场景。画中,围着围裙、手拿两碗的“外卖小哥”四处张望,似乎在急切寻找着送餐地点。可见,宋时外卖就已很常见了。
不仅百姓爱点外卖,连深居宫廷的皇帝也对外卖情有独钟。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记载,隆兴年间,宋孝宗赵昚在一次观灯节后馋瘾犯了,于是便遣人出宫,叫了夜市上的“南瓦张家圆子”和“李婆婆鱼羹”等夜宵。吃过之后,赵昚龙颜大悦,大手一挥:“直一贯者,犒之二贯。”一贯的外卖,直接再给一贯的小费。宋高宗赵构也喜欢叫外卖。有次赵昚来给他请安,他特地点了“李婆杂菜羹”“臧三猪胰胡饼”等外卖,让赵昚与其一同用餐。老客带新客,也难怪赵昚喜爱外卖了。
皇帝有内官充当“外卖员”,普通百姓显然没有这样的待遇。那民间外卖由何人所送呢?近一些的地方,店小二兼职便可;若是地方较远,则需要小二将食物放在食盒里,稍加保温;再远一些,让店员充当配送人员性价比就很低了,这时就需要“闲汉”。《东京梦华录》记载:“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这些“闲汉”可以算作最早的职业外卖员。
古代没有网络,也没有各种点餐软件,那人们又是怎样订餐的呢?主要可通过差人采买、商家登门叫卖、长期订餐三种方式。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等史料笔记,记载有“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之言,意思是客人安排人过来预订了饭菜就算下好单了,只要饭菜出锅,酒楼饭馆会及时送上门,而且还是饭到付款,对食客来讲可谓十分人性化。商家登门叫卖,顾名思义,便是商家主动上门提供餐品,或与食客约定下次的送餐需求。有些富庶人家,会与店家签订契约,约好长期送饭,这便是长期订餐。
若说至宋代,真正意义上的外卖才开始出现,那么明清以后,外卖行业就已趋于完善了,城市里许多酒楼不仅在送餐时会提供一次性餐具,甚至还提供大型的宴席外卖服务。
不过,话说回来,外卖虽然方便省事儿,但不宜过度依赖。偶尔在家下厨,与家人闲聊谈心,也是人生一桩美事。(闵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