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季全面来袭!详解应对与防御策略

今年梅雨季全面来袭!详解应对与防御策略"/

梅雨季是每年夏季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通常从6月中旬开始,持续到7月中旬左右。以下是应对和防御梅雨季的一些建议:
1. "关注天气预报": - 定期查看天气预报,特别是梅雨期间的天气预报,以便提前做好准备。
2. "防潮防霉": - 关闭家中门窗,防止潮湿空气进入。 - 使用除湿机或空调的除湿功能,降低室内湿度。 - 定期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 "防雷防电": - 雷雨天气时,不要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 - 避免在室外活动,尤其是靠近树木、电线杆等可能引雷的地方。
4. "防洪防涝": - 了解居住区域的地势和排水情况,避免低洼地带。 - 准备必要的防洪物资,如沙袋、抽水泵等。 - 保持下水道畅通,防止积水。
5. "个人防护": - 出门时携带雨具,如雨伞、雨衣等。 - 穿着防滑鞋,避免在湿滑的地面上行走。 - 避免趟水,以防感染皮肤病或水中传染病。
6. "食物安全": - 保持食品储存环境的干燥,防止霉变。 - 避免食用

相关内容: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

6月20日,据国家气候中心,根据《梅雨监测指标》,今年我国梅雨季已全面开启,梅雨进程总体偏早。其中,江南和长江中下游都于6月7日入梅,入梅时间分别较常年偏早2天和7天;江淮于6月19日入梅,入梅时间较常年偏早4天。

△图为6月20日风云四号B星卫星云图,梅雨区降水云系清晰可见。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介绍,在梅雨的气候平均季节进程中,首先是江南6月9日入梅,然后是长江中下游6月14日入梅,再然后是江淮6月23日入梅。江南和江淮差了有两周左右的时间,这也反映了我国雨带季节性向北推进的特点。通常江淮梅雨期间雨带集中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到淮河地区。江淮梅雨结束后,雨带将进一步向北移动,华北雨季将开始。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延伸期和月预测,就今年而言,预计7月份雨带将集中在黄淮、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

近年来主汛期雨带北移,“居于”南方的梅雨是否会减弱?高辉解释,十年来我国主汛期雨带确实有明显的北移特征,但部分年份梅雨不仅没减弱还会极端偏强——2020年,长江中下游出现“暴力梅”事件,长江中下游梅雨雨量较常年偏多1.2倍,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2024年长江中下游梅雨也偏多五成以上。

高辉提示,主汛期雨带北移并非意味梅雨减弱,反而更需谨慎防范极端强降水事件。入梅后,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将频繁发生,应做好大中小河流防汛、城市暴雨积涝、山洪和地质灾害等防范工作。

梅雨季全面开启,也将缓解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黄淮等地还有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江淮入梅后,预计未来十天主要降雨区集中在西南地区东部、江汉、黄淮、江淮、江南的西部和北部、华南西部等地。西南地区东部和黄淮等地旱情将在近期缓解和部分消除。相比之下,西北地区东南部的降水较弱,近期旱情还将持续。

梅雨是什么雨?

如何应对和防御?

名称由来

梅雨时节,由于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由于长时间的时雨时晴高湿天气,家中器物容易发霉,民间亦称为“霉雨”。

影响范围

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季也是我国季风性降水最为显著的季节。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表现为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多云、风力较小等。

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梅雨主要出现在我国的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江淮区到韩国、日本列岛一带。

时空分布

我国梅雨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区域性特点较为明显。

1954年、1998年和2020年是显著的丰梅年,出现了“暴力梅”。

与雨水多的丰梅年份不同,江淮流域也时有降水量少的枯梅年份出现,如1958年(135毫米)、2009年(139毫米)、1978年(152毫米)、2005年(179毫米)、1985年(187毫米)和1963年(194毫米)。

历史上的枯梅年份在部分区域往往出现空梅现象,与盛夏高温气候效应叠加,极易出现伏旱。在有些年份,江淮流域还会出现旱涝急转或涝旱反转现象。

应对和防御

梅雨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过程频繁,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也会时而出现。请关注预报预警信息,注意防范持续降雨可能引发的滑坡、山洪等次生灾害。

梅雨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过程频繁,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也会时而出现。请关注预报预警信息,注意防范持续降雨可能引发的滑坡、山洪等次生灾害。

(来源:中国气象局)

发布于 2025-07-18 11:31
收藏
1
上一篇:湿哒哒梅雨季来袭,轻松应对攻略大揭秘! 下一篇:“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我国梅雨季节全面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