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说到“五服”,首先想到的是家族关系里的“出五服”,也就是血缘关系超过了五代。古代礼法之中,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长辈过世之后子孙所应该穿的祭服,以祭服的不同来确定其在家族之中的地位等等。
但鲜为人知的是,周礼之中之所以用“五服”来指代血缘关系的远近,实际上最早不是来自于服装,是来自于周朝早期,甚至更早的夏商时期的五服体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内服官”和“外服官”呢,以内服官和外服官为代表的“五服”体系,对于早期奴隶制度社会的国家统治,又有着怎么样的贡献呢?
一、 五服体系,是夏商周时期,根据距离的远近,来划分天子与诸侯之间关系的一种统治体系,其中内服官指的是天子直辖领地内的官员,外服官则是各地诸侯

《国语·周语》中说: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外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这段话大概意思就是说,按照距离天子直辖的领地的距离,将全天下的诸侯们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层级,每个层级按照距离的远近,所需要给天子缴纳的贡税也有所不同。
这就是夏商时期的五服体系的大概内容,其本质就是按照距离天子直辖领地的距离,将天下各国分成不同的等级,距离天子越近的诸侯国,等级越高,所要承担的赋税也就越多,反之则地位越低,所要承担的赋税越少。
夏商时期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分封制还没有彻底完善,其后周王朝所谓的“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划分,也还没有出现,划分诸侯的等级,除了依靠血脉和功劳意外,就是根据距离王城距离的远近来说,由此就产生了所谓五服体系。
除此之外,还有所谓内服官和外服官的区别,所谓内服官,就是说直接听命于天子的臣僚,外服官,则是说天子派驻在外的官僚。

分封制虽然还没有彻底成型,但基础的模式已经出现了,那就是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由诸侯代为统治。这其中的诸侯们,就是天子派驻出去的外服官,虽然名义上还是天子的臣子,但实际上已经可以算是藩属国的国君了。
而内服官,则是天子本身所辖领地的官员。这一时期的天子统治,实际上是通过血缘关系和震慑作用来实现的,血缘关系不用多说,所谓的震慑作用,就是说天子之所以是天子,是因为他占据着全天下最中心最好的土地,掌握着最多的人口,拥有最强大的军队,从这个意义上讲,天子本身也可以算是诸侯之中的一个,不过他最大,拥有名义上的主权。
而在天子所掌握的这个“诸侯国”之内的官员们,就是内服官。从社会地位上来讲,内服官显然大多数是没办法和外服官的诸侯们相比的,但他们与天子关系更近,更有可能成为新的诸侯。
内服官和外服官制度,实际上是五服体系下的产物,而五服体系,又是夏商时代国家最重要的政治体系,为国家实现对全国范围的有效统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生产力低下,天子能够直接统治的地域范围有限,是五服体系出现的客观原因,不同的“服”,代表着不同的贡赋和统治方式

从根源上去看,五服体系产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生产力的不发达,促使国君无法直接控制太遥远地方的土地,只能将掌控不了的地方,通过分封的方式分出去,从而实现间接的统治。
而针对不同的“服”,自然有不同的统治方式。
《史记·夏本纪》之中记载:
“今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其大概意思就是说,在国君统治范围的五百里之内,百姓们要按照距离向国君缴纳赋税,从带着秸秆的粟米,到禾蕙,到精米。而五百里之外的诸侯国,要缴纳的贡赋是采集到的各种更为珍贵的特产。而更远处的地方,就算是蛮夷之地了,他们要缴纳的贡赋其实很少,比如要服之内二百里的“蔡”,其实就是刑罚,意思是这个距离的百姓,发了法要按照天子的规矩去惩治。

凡此种种,其实距离所代表的是天子统治力的强弱,从最开始的甸服,也就是天子直辖的地方需要进贡实物的赋税,到诸侯只需要进贡特产,再到蛮夷只需要按照天子的法令,在文化上与天子保持一致就可以。
一方面,这是天子在力所不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的扩张自己的统治,输出自己的文化,以稳定自己的核心统治。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实际上“夏后”,也就是夏朝的君主,对于更远地方的统治,实际上是不能实现的。
在这种生产力现状下,天子,也就是国君只能用区别对待的方式,来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稳定自己的统治基础。甸服之内的王畿之地,为国君提供物质上的统治基础,而诸侯因为距离太远,只能为国君提供军事上的帮助。
实际上诸侯之所以被叫做“诸侯”,其中的“候”这个字,就有斥候的意思,有为天子报信的含义在其中。也就是说,最早的诸侯,实际上君主派到很远的地方,为自己警戒危险的官员。
而更远一些的“蛮夷”之地,贡赋和斥候的作用都不能充当,那么就只能通过统一的刑罚,文化等措施,尽量的让他们被同化,消除敌意,避免战争。
三、 五服制度构建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社会体系,这种体系之中分层次,强大的包容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商之际的五服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首先及至西周,这个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晚期,五服制度本身就是我们现代所熟悉的《周礼》之中的五服的来源,只不过一个以根据君王距离的远近来划分社会关系,一个以血脉关系的远近来划分宗族关系。
而这种由里到外的宗族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核心的统治基础。
从社会制度的层面来讲,周天子确立分封制,其中“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划分,也是从五服制度之中直接衍生出来的,这也就是为为什么后世管伯爵秦国,子爵的晋国都称之为诸侯的原因,因为本质上他们是周天子的“斥候”,是护卫周天子的军事力量。
换个角度,从古代国家的对外关系之上,五服体系也催生了古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基本理念。
《国语》中说: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

大概意思说五福体系之中不同的诸侯国,有不同的贡赋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又有不同的处理办法,这种办法,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国家的外交手段。
所谓“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说的直白一点,就是靠近的诸侯不听话,打他,让他听话。太远的诸侯不听话,那就要用文化怀柔的办法感化他。
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准则,即秦朝是张仪所谓的“远交近攻”,正是在这种理念的促使之下,中国古代大一统的王朝,才逐渐形成强大的包容力,其疆域范围也越来越大。
同时,五服体系还是后世封建国家宗主国和藩属国关系的原形,往大了说,是封建时代东方文明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中华文化圈建立的理论基础。
综上,五服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文明萌芽的起点,是后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石,对整个中国,包括亚洲的影响都是无与伦比的。
四、 结语
五服体系,最开始只是夏朝和商朝这两个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结构,其所能影响的范围,也仅限于黄河流域。但其强大的文化内涵,促使在生产力进步到一定程度以后,这种体系自然的就无限的扩大下去,并最终形成现在的中华文化的内涵。
从“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五服体系建立开始,中华文明才算是真正的有了自己成体系的文化内涵,如果将文明比作一个人的话,就是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以后,一切历史的发展,文明的建构,都只是在这个世界观和价值观之内的延续和继承。
从这个角度说,五服体系就是我们文明的摇篮,理解五服体系,就是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
参考文献:
《国语》
《周礼》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