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天津开了一个叫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会,来了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现在这个世界:很多地方不太平,但亚洲这边好像风景还不错,一直在稳步发展。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亚洲这边的国家,虽然文化、信仰什么的都不一样,但好像总能找到一块过日子的方法。
就拿柬埔寨和泰国来说,前首相洪森在网上直播了四个小时,批评泰国的他信家族。这事要放别的地方,可能就得闹大,但在他们这,也就是在网上吵吵,说完就完了。

这种“吵归吵,不掀桌”的做法,在亚洲挺常见的。这边有信儒家的,有信佛教的,也有信伊斯兰教的,大家混在一起过了上千年,相处得都还可以。
就说一个叫“海南中心圈”的范围,这里面包括了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一部分,总共住了43亿人!比全球一半的人口还多,里面的穆斯林人口比整个中东都多,但很少听说因为信仰不同就打得不可开交。
世界银行那边有个数据,看了挺让人吃惊的:过去三十年里,亚洲地区发生武装冲突的概率,只有欧洲的三分之一,是中东的五分之一。

冲突少,经济就好。这些年亚洲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左右,成了拉动全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力量。
这种稳定不是凭空来的。新加坡的一位前外长杨荣文就说过,东盟国家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有矛盾先放一放,别急着吵,先做生意,把大家的利益都绑在一起,矛盾慢慢就淡了。
比如湄公河流域的国家,因为用水的问题闹过别扭。但他们没选择对抗,而是成立了一个“湄公河委员会”,大家一起合作搞水电站,一起搞跨境捕鱼,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 “亚洲不是在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全球化——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用基础设施联通编织利益共同体。”
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在论坛上说的话。

亚洲的崛起,不光是经济数字好看。看一组数据: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了全世界的29。8%。中国、日本、韩国再加上东南亚国家,它们合起来的产业链,贡献了全球38%的制成品贸易。
回顾历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国家都很难。当时中国顶住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还拿出自己的外汇储备去稳定香港市场。这件事让很多东南亚国家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区域内的国家是可以互相帮忙,不一定非要依赖外人的。
这种“自己人帮自己人”的理念,现在还在延续。中国和东盟国家一起建的基础设施里,90%都用的是清洁能源。比如在越南建光伏电站,在老挝修高铁,在缅甸搞跨境电网。

就拿老挝那个铁路项目来说,中国不光是去修路,还顺便给当地培训了20000名工程师,把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方法也带了过去。
在外交上也是这样。之前沙特和伊朗关系很紧张,是中国在中间调解,促成了两国复交。靠的不是武力威胁,而是讲道理,互相尊重主权。
还有中国和俄罗斯那条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线,也是双方经过很多轮谈判,和平划定的。大家用“战略缓冲带”这种方式,代替了过去那种划分“势力范围”的老办法。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也感慨说:“中国的转型故事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证明了‘和平崛起’不是一句口号。”当有些国家忙着搞“小院高墙”,想把产业链切断的时候,亚洲国家却在忙着扩大开放。现在RCEP成员国之间,已经有90%的商品实现了零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