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霄花是夏天最常见的花,无论是普通的寻常巷陌,还是精心打造的园林,到处都可见它的身影。人们之所以爱种植它,是因为它太好养活,随便种一棵小苗在屋檐下,或者某个墙角边,无须劳神浇水施肥,也能长成枝叶繁茂的参天大藤。

甚至周边还会生出许多小苗,那是凌霄花繁衍的一种方式,年年如此,生生不息。从小苗变大苗只要有土就能实现,日日攀升,最高可攀至20多米。

它不似月季那么娇贵:停肥停药就生病,不是黄叶掉叶就是花苞打不开,让人爱恨交加;也不像牡丹那样挑剔,到了南方光长叶不开花,甚至萎靡不振,成了南方爱花人挥之不去的遗憾。
凌霄花耐寒又耐热,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只要给点阳光就灿烂。不过冬季气温低于10℃,叶片会脱落进入休眠期,春天重新发出新芽。

每年5月开花,一直延续到整个夏天。橘红色的花朵格外显眼,如夏天一般热情奔放。5片花瓣质地厚实向外弯曲,形成一个喇叭状,花冠内面鲜红色,外面是橙黄色,花药为黄色。

凌霄花的花形相对质朴,甚至还有点拙笨,若是轻柔些,粉嫩些,再加些雨水的滋润,是不是也可以美得不可方物呢!

叶对生,轻柔单薄,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与苦楝树的叶子有几分相似,只是颜色更浅些。花谢后,这些叶子成为一面赏心悦目的绿墙。

它虽属紫葳科,蒴果却酷似豆荚,里面藏着种子,比豆荚更加圆浑,合缝线凸起处像快撑不住的样子,成熟后自然裂开,里面的种子带有膜质翅,就像是小小的翅膀,可以借助风的力量,把它传播到很远很远……

最早古人称凌霄花为“苕”,《诗经》中有记载:“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其中的“华”是“花”的意思,描绘了凌霄花凋谢后悲观情绪。

民间更喜欢将它比喻成一条欢腾的龙,俗称“九龙下海”、“五爪龙”、“上树龙”等。凌霄花枝条长度可达20多米,蜿蜒遒劲,形如巨龙,树叶婆娑如龙鳞,其藤蔓“附木而上,高数丈”藤蔓垂悬时如龙入水,再加上像倒挂金钟橙红似火的花朵,远远望去宛如多条火龙游向地面,如同“下海”一般。

有唐诗写道:“凌霄多半绕棕榈,深染栀黄色不如。满对微风吹细叶,一条龙甲入清虚。”形象地把凌霄花比喻成一条在微风中轻歌曼舞、在树木中从容穿梭的蛟龙。

凌霄花主茎木质,以气生根攀附于它物之上,当几根主茎长到一定粗度可以互相缠绕,相互依靠,无需攀附任何东西也能直上云霄。
因为舒婷《致橡树》的诗句“如果我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让很多人对凌霄花产生误会,莫须有贴上“趋炎附势”的标签,常用来形容爱慕虚荣,自己不努力,靠攀附权贵上位的人。

实际上,凌霄花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不惧烈日和酷暑,也不顾纤柔弱的身躯,一心向上,努力攀登,每一次抬头仰望蓝天白云,都是心灵的一次洗礼,更加坚定努力的方向。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其实古代有不少的文人墨客毫不惜墨赞美凌霄花。比如宋代诗人董嗣杲在《凌霄花》写道:"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高度赞扬了其柔弱却顽强的生命力。

明代诗人“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给予凌霄花高度的评价,歌颂了凌霄花的凌云之志,以及借力而上的聪明才智。
凌霄花分为中华凌霄和美国凌霄两种,从形状上看:中华凌霄花花朵大,冠裂片的张开程度也大,花序一般下垂,花梗长;美国凌霄花朵花朵要小一些,花要长一点,花萼裂片短,内扣,花梗短,花朵密集像是簇拥着开放。

从颜色上看:中华凌霄花,花朵橘红色,或者偏黄色,花心亦为黄色,花萼绿色;美国凌霄花朵颜色更加鲜红,花萼红色。

目前,我们在国内看的最多的就是由中华凌霄花和美国凌霄花杂交而成,又叫“红黄萼凌霄”。它的适应性更强、生长速度极快,因此得到广泛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