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山东话中的满语词汇,揭秘满汉交融的历史印记,你了解多少?

盘点山东话中的满语词汇,揭秘满汉交融的历史印记,你了解多少?"/

山东话中虽然不是满语词汇的密集区域,但确实存在一些满语借词,这些词汇多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狩猎、食物、服饰等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山东话中的满语词汇:
1. "“鞑子”":原指满族人,后来泛指北方人。 2. "“鞑靼”":与“鞑子”同义,指满族人。 3. "“狍子”":指一种小型鹿,满语为“sabun”。 4. "“狍子皮”":指狍子的皮,满语为“sabun ǒ”。 5. "“狍子肉”":指狍子的肉,满语为“sabun gura”。 6. "“马鹿”":指一种大型鹿,满语为“mali”。 7. "“鹿茸”":指鹿的角,满语为“mali hū”。 8. "“貂皮”":指貂的皮,满语为“dāo pí”。 9. "“貂皮袄”":指用貂皮做的衣服,满语为“dāo pí ào”。 10. "“榛子”":指一种坚果,满语为“shen”。 11

相关内容:

五一期间,外地游客来济南看大明湖、趵突泉的不少,尤其提起大明湖,很多外地人第一印象就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仿佛正是因为乾隆皇帝的风流韵事,赋予了济南这座古城颇具网红城市的特质。

五一假日期间的大明湖


可是你知道吗?不单济南,就以整个山东来说,清朝对山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体现在语言方面,现在很多山东人耳熟能详的土话,就来自于当时的满语。

比如山东话里有个词叫“撒么”,满语原意是“看”,山东话里的意义是“四下里瞅、到处看”,如:“你不好好看书,到处撒么么?”

网红打卡点“超然楼”


“各棱”,满语原意是“块”,引申指人的脾气怪或不合群,山东话的意思成了心里不痛快、“堵得慌”,如:“听他这么一说,我心里各棱得慌。”

“妈虎”原为满语假面具之意,指舞蹈时戴在脸上的道具而言,具有吓人的含义。引入山东话后成了“狼”的特指。过去大人吓唬小孩时,常说一句:“妈虎来了!”小孩便会不再哭闹。

再比如“关饷”,满语中表示“发工资”,在山东话中也有这样的说法。

“邋遢”,满语原意为“迟慢”,在山东话中意为不整洁。

“哈喇”,满语意为“刺鼻”,在山东话中成了闻到食物的味道后所留的口水。

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满语方言词汇,融入到济南话中。比如济南话中的“伍的”,满语是“什么什么等等”之意,在济南话中表示列举未完,如:“他弄了一些盆儿呀、罐儿呀伍的,都敛和回家咧。”

再比如“过卡子”的“卡”就是满语“边关”的意思。

儿童游戏中“藏猫乎”(即捉迷藏)的“猫乎”在满语中是“树丛”的意思。

这些满语通过与山东话不断融合“混血儿”,很多早已融解于山东话系统之中,不少已经脱离了原本满语的意思,现在成了山东话的一部分了。

会眨眼的“夏雨荷”

发布于 2025-07-17 08:46
收藏
1
上一篇:家有女宝必备,应对头发帘挡眼烦恼,各种卡子英文大集合! 下一篇:拜观音时默念之谜,一句咒语,揭秘千年信仰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