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蓬莱”,大部分人第一反应,估计就是“蓬莱仙岛”“蓬莱阁”“仙人居住的地方”。但这个“蓬莱仙岛”到底是什么,古人说得神神秘秘的,真的存在吗?又为什么几千年来那么多人对它魂牵梦绕?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蓬莱”这个词,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和《列子》这样的古籍。《列子·汤问》里写得最详细:“渤海之中有五山,名曰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是神仙所居也。”也就是说,渤海海域里,有五座神仙居住的山,叫“五座仙山”,蓬莱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仙山上,金玉为宫阙,鸟兽都是白色的,仙人穿着飘飘欲仙的衣服,过着吃不老药、长生不死的日子。传说里,连神仙们上山下山都不靠双腿,而是有“螭龙驾车,白虎负舆”。古人一听,哪还坐得住?谁不想上岛吃颗仙丹,长生不老呢?
可惜这五座仙山可不是固定不动的,它们在大海上漂浮。更离谱的是,《列子》里说,这五山之下各有一对“巨鳌”托着,才能不被大海卷走。后来有个叫“禺强”的神,嫌这些大乌龟太吵了,就杀了两对巨鳌,这样五座仙山里有两座“岱舆”“员峤”就沉没了,只剩下“蓬莱”“方壶”“瀛洲”三座。你说这故事编得,古代的玄幻小说都没这么离谱。
但是这个传说为什么那么有影响力?因为它跟“长生不老”的梦想绑在了一起。
最早把这个“蓬莱仙岛”和现实政治联系上的,是秦始皇。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里专门写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大的梦想就是——不死。他派了一个叫徐福的人出海,带着几千童男童女,浩浩荡荡去“蓬莱仙岛”寻仙药。《史记》写得很直白:“徐市等上书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秦始皇一听,这不就是我要找的地方吗?
徐福带着大队人马出海,最后呢?人没回来,药也没带回来。有一种说法,说徐福根本就没打算回来,他带着那些人直接跑去了今天的日本,成了那边的“开国之祖”,当然,这个说法《史记》里没写,属于后世附会。
但秦始皇不死心,前前后后去了琅琊、之罘(今山东烟台蓬莱附近)等地好几次,祭海祈福,甚至亲自登上高台眺望大海,希望看到“蓬莱仙岛”的影子。想想那个场面,一个帝王,站在海边风吹雨打地盯着大海,心里全是对“不死”的执念。

可惜最终还是空欢喜一场,秦始皇没能等到仙丹,反而死在了寻仙途中。蓬莱仙岛,从那以后就成了“可望不可即”的象征。
到了汉武帝时期,这股“求仙风”还在延续。《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也喜欢搞这一套,动不动就登泰山、祭天地、求长生。史书里甚至说汉武帝“遣方士入海求蓬莱”。但是结果和秦始皇差不多,都是劳民伤财,没啥实质性进展。汉武帝晚年还曾经自嘲,说自己“事神不至”,意思就是“我求神仙求半天,屁都没求到”。
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让人着迷。尤其是蓬莱这个词慢慢演变成了“仙境”的代名词。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写诗写词动不动就来一句“蓬莱”。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就有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在这里就成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象征。
而真正让“蓬莱”这个词深入人心的,还有宋代文人苏轼。他写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家都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的副标题就是“赤壁怀古·送别庐山赵师秀赴蓬莱”。你看,蓬莱在文人笔下,早就不单是那个神话中的岛了,已经变成了一个象征——理想之地,仙人世界,人心中的桃花源。
再说到现实,古代的“蓬莱”到底指哪?其实今天的山东蓬莱阁这一带,就是因为这个传说得名的。尤其是到了明代,蓬莱阁修建之后,那里成了游客打卡的“圣地”。站在蓬莱阁上望海,当年秦始皇眺望仙山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但古人也不是全都相信“蓬莱仙岛真有其事”的。比如汉代东方朔在《神异经》里就曾经吐槽说,这些神山的传说多半是“方士”的骗局。他说:“夫蓬莱、方丈、瀛洲者,虚无缥缈之境也。”意思是这些仙岛,八成就是骗人的,不信也罢。

不过,哪怕知道是假的,人还是忍不住去相信。为什么?因为“长生不老”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古时候的帝王,不管多聪明、多厉害,到了晚年谁不怕死?谁不想活得更久一点?就算理智告诉他们不可能,他们也要试一试,哪怕只是一线希望。就像现在还有人买保健品指望延年益寿一样,换了个时代,人的心思其实差不多。
所以说,蓬莱到底是什么?它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岛屿,它是古人幻想出来的“完美世界”,是对死亡恐惧的反抗,是对永生的执念,是那些帝王将相做不完的梦。
你要说它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片海,那座阁楼,和那个故事,几千年下来,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变成了一个不死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