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杆”的组词及其易误词解析

陕西西安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杆”的组词及其易误词解析"/

“杆”的组词及其易误词如下:
1. 笔杆:指笔的柄部,常用来形容写作能力。 易误词:笔杆子(口语,多用于贬义,指人懒惰或无用)
2. 水杆:指用于支撑桥梁、船等的水上设施。 易误词:水竿(虽然“竿”与“杆”在形状上相似,但“水竿”并不是常用词汇)
3. 拐杖杆:指拐杖的柄部,用于老年人行走时支撑身体。 易误词:拐杖棒(口语,多用于方言)
4. 钢杆:指由钢材制成的杆状物,用于建筑、桥梁等。 易误词:钢棒(虽然“棒”与“杆”在形状上相似,但“钢棒”通常指较粗的棒状物)
5. 铁杆:指由铁制成的杆状物,用途广泛。 易误词:铁棒(与“钢棒”类似,指较粗的棒状物)
6. 柱杆:指支撑建筑物、桥梁等结构的柱子。 易误词:柱棒(口语,多用于方言)
7. 标杆:指用来指示方向、位置等的标杆。 易误词:标棒(口语,多用于方言)
8. 棒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陕西西安西安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系列:“杆”的组词及其易误词

标杆·木杆·旗杆·桅杆·撬杆·舵杆·杆塔·杆子·拉杆子·一杆子/白杆兵·扒杆·杆秤·杆拨·杆弓·杆棘·闹杆·清杆·铁杆蒲·一杆秤·一杆枪·一杆旗·铁杆镇·楠杆镇

陕西西安西安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系列:“百尺竿头·钓鱼竿·揭竿而起·立竿见影·日上三竿·一竿子插到底”的“竿”不作“”不作“杆”

陕西西安西安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系列:地名“铁杆镇·楠杆镇”

杆 1. gān(1声)。1)用木头等制成的派一定用场的细长的东西。容易误读“gǎn(3声)”或误为“竿”的词句有:杆塔(柘木制的弓杆塔架设电线用的支柱的总称)、标杆、旗杆、桅杆、撬杆、舵杆。2)比喻不良或素质低者:易误词也有:杆子(结伙抢劫的土匪)、拉杆子。3)人的群体:一杆子人。

2.gǎn(3声)。1)含义。(1)器物之细长棍状物。白杆兵(明末秦良玉夫妇所统的石砫土司马的部队(即千乘。shèng),其所用长矛皆白木杆故名)、扒(bā)杆(船名)、杆秤、杆拨(bō。古时弹琵琶用以代替手指的拨弦之具)、杆弓(古时弹琵琶用以代替手指的拨弦之具)、杆棘(jí。喻愚顽)、杆铃(摇奏体鸣乐器。即金刚铃)、闹杆(见“闹竿”:亦作“闹桿”。一种悬挂各种玩具或诸色杂货的竹竿。古代货郎所用)、清杆(一杆将台面上剩下的球全部入袋)、秫秸杆、铁杆蒲(农具名。一种带有扇形铁片的锄头)。(2)器物量词:一杆秤、一杆枪、一杆旗。2)地名。河北省深泽县铁杆镇;河南省罗山县楠杆镇;四川省泸水市称杆乡。

在汉语实践中,“杆”容易与“秆”“竿”相混。其原因是由于古人多混用,更有旧版《现汉》(第6版以前)等工具书称,“杆”通“竿”。如:旗(杆)竿、帆(杆)竿。新版《现汉》(第7版)取消相同说。现今“秆”误为“杆”的组词有:“矮秆(植物)”不作“矮杆(植物)”:“秸秆”不作“秸杆”;“麦秆”不作“麦杆”;“秫(桔)秆(豫鲁苏皖方言说成‘秫秸 shú jiē’)”不作“秫(桔)杆”“秫桔竿”;“向日葵秆”不作“向日葵杆”;“叶秆”不作“叶杆”。

“杆”与“竿”相混的组词。1.“杆”误为“竿”:“标杆”不作“标竿”;“旗杆”误为“旗竿”;“木杆子”不作“木竿子”。2.“竿”与“杆”:“百尺竿头(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不作“百尺杆头”。“钓鱼竿”不作“钓鱼杆”;“揭竿而起”不作“揭杆而起”;“立竿见影”不作“立杆见影”;“日上三竿”不作“日上三秆”;“一竿子插到底”不作“一杆子扎到底”。

举例:①“秆”误为“杆”:1.“矮秆(植物)”误为“矮杆(植物)”:1)央视军事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2011年5月3日),在介绍高产矮秆植物时,打出的字幕将“秆”错为“杆”。2)庞长民等在《中国园林》杂志(1990年第3期),载文《矮杆植物一串红引种栽培试验》。

2.“高粱秆”误为“高粱杆”:1)魏光友在《重庆日报》(2012年12月11日)刊载纠错文章称,有报载文《云阳宝坪镇红高粱杆远销广东》。2)侯学龄在《幼儿教育》杂志(1986年6期)电子版,载文《用高粱杆制小眼镜》。

3.“秸秆”误为“秸竿”:1)央视戏曲频道(每年播放好多次,如2014年12月16日)的“九州大戏台”:河南鹤壁市豫剧院金不换与河南省曲剧团李天方演出的《吹牛》,有戏词:“一秸杆粗得像碾盘。”2)张文欣在《洛阳日报》(2012年10月22日)载文《河洛览胜 白云山的路》,写道:“用……苇席、秸杆做成的各种工棚。”

4.“麦秆”误为“麦杆”:1)央视综合频道“六•一儿童节晚会”(2012年6月1日),荧屏显示:“麦杆儿没叶”。2)《咬文嚼字》(2010年)“迎接世博会汉字大赛”,其中将“麦秆”写成“麦杆”的占大多数。

5.“秫(桔)秆”误为“秫(桔)竿”。1.“秫桔杆”: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成人听写团正确率为51﹪,不少人写成“秫桔杆”。2.“秫桔竿”:金巴拉在《通辽日报》(2014年12月11日第7版)载文《近代科尔沁左翼中旗移民的流入及其影响》连载之(八),写道:“秫桔竿、苇子等建材结盖,以泥土筑墙壁。”上述两例“桔”“杆”“竿”,均误。

6.“向日葵秆”误为“向日葵杆”“向日葵竿”:1)误例“向日葵杆”:(1)《咬文嚼字》杂志(2001年第9期)载文《敬一丹<一丹随笔>编校差错举隅》,指出:(第19页32行),把“向日葵秆”写成“向日葵杆”。(2)杨吉祥等在《中国糖料》杂志(1990年第2期)载文《向日葵杆筒育苗移栽甜菜试验初报》。

7.“叶秆”误为“叶杆”:1)《中国电视报》(2011年9月22日第37期B24版)载文《想念莲塘》,写道:“那一根根中通外直的叶杆……”2)郭成湘在《科学养鱼》杂志(1988年第5期)载文《蓖麻叶杆防治草鱼肠炎、烂鳃病有速效》。

②“杆”与“竿”相混词:1.“标杆”误为“标竿”:1)《咬文嚼字》杂志(2012年第2期,第56页)载文《吴冠中烧楼》,称:“他(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在2010年拍出了5712万元人民币,创造了内地中国油画作品拍卖的新标竿。”2)在《咬文嚼字》杂志2005年公布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常见的100个别字》里,出现了“标杆”错为“标竿”“标秆”的身影。

2.“旗杆”误为“旗竿”:1)刘炳艳在《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载文《是“爬竿”还是“爬杆”》,称:“‘竿’通‘杆’,如。从这一点上说,猴子爬竿的‘竿’,可以解释为‘杆子’。”2)李元胜在《海南日报》(2018年4月22日)载文《春天的信使》,称:“它们就竖起了旗竿一样的花柱。”(注:当时“竿”通“杆”,现在不通用了)。

3.“木杆子”误为“木竿子”:丁君在《人民之声》(2001年第5期)载文《穰首治军》,称:“在测量日影的木竿子下等候庄贾。”

③“竿”与“杆”相混词:1.“百尺竿头”误作“百尺杆头”:1)《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6月29日16版)列举误例:《无私奉献 与路同行》一文,说:“濮阳市公路建设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百尺杆头,更进一步。”2)《河西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数字版载文《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再接再励、继续努力——<张掖师专学报>荣获“甘肃省首届优秀内部期刊”光荣称号》。

2.“钓渔竿”误为“钓渔杆”:1)央视综合文艺频道“新视听”(2010年1月20日),打出字幕:“带着钓渔杆来到太阳岛上”。一句话十来个字竟有“渔”“杆”两个错字。2)张爱虎在《湖北日报》)(2013年4月25日)发表纠错文章云,有报载文《一根鱼杆钓起10亿元产业》。

3.“揭竿而起”误为“揭杆而起”:1)央视3误:(1)综合频道“新闻联播”(2010年1月19日),字幕显示:“我们已经调运秸杆饲料70余吨。”(2)该频道“新闻30分”(2010年9月28日),字幕显示:“没有秆子,没有叶子”;(3)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快乐汉语”(2014年1月7日),字幕显示:“这些芦苇杆做什么用?”2)凤凰卫视(2014年12月19)“全球连线”打出字幕:“美国将与古巴实现邦交正常化,反美旗竿倒了”。

4.“立竿见影”的误写误用。1)误写“立杆见影”:(1)朱文在《大家》杂志(1999年第3期)载文《看女人》,说:“不能说立杆见影,换个心情也是好的。”(2)王涛在《计算机与网络》杂志(2005年5期)载文《立杆见影 几招辨别电脑配件优劣》。2)误解误用:永葆青春(2012年3月7日)传文《媒体误用熟语举例》,写道:“《青年文摘》(2009年第1期)载文说:‘这次款贷经济危机,澳大利亚政府又是立竿见影拿出104亿澳币,补助老年人、儿童、第一次买房的人。’‘立竿见影’系误用。该词的意思是比喻反应极快,收效迅速。不同于副词‘立刻’。”

5.“日上三竿”误为“日上三杆”:1)张献怀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1月14日第14版)电子版载文《糖尿病“魔掌”悄悄伸向青少年》,说:“半夜熬到两三点,早上睡到日上三杆……” 2)明叔亮在《互联网周刊》杂志(2005年第16期)载文《智能手机:日上三杆》。

6.“一竿子插到底”误为“一杆子插到底”:1)刘爱国在《洛阳日报》(2007年3月23日第2版)载文《20件实事 社会保障 平安创建》,写道:“政府一杆子插到底。”2)王友林在《领导科学》杂志(1995年第9期)载文《“一杆子插到底”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3)陈林森(2011年2月5日)在新浪博客的博文《2011年1季度全国报纸错别字扫描》,写道:“《光明日报》(2011年2月15日),有文章称:‘各路记者一杆子扎到底,带去了总编辑签名的贺卡,还有慰问品慰问金’。”

发布于 2025-07-16 12:12
收藏
1
上一篇:东北日常方言大盘点,黑龙江省绥化地区流行方言轻松解读 下一篇:走进湘西惹巴拉,山水乡愁,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