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习俗探秘,除了放河灯,还有哪些传统活动?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鬼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流行于汉族地区,有着丰富的习俗和传统。除了放河灯之外,以下是一些中元节的习俗:
1. "祭祖扫墓":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扫墓祭奠,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2. "烧纸钱":在祭祖时,人们会烧纸钱,寓意给祖先提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物质需求。
3. "施食":有的地方会在街头巷尾施放食物,以供孤魂野鬼享用,希望他们不要骚扰活人。
4. "放天灯":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晚上放天灯,寓意祈福和希望。
5. "挂纸幡":在门前挂上纸幡,以驱邪避灾。
6. "穿新衣":有些地方有给去世的亲人做新衣服的习俗,以示关怀。
7. "吃鸭子":在一些地区,有中元节吃鸭子的习俗,鸭子象征着清洁,寓意扫除不吉利。
8. "祈愿祈福":人们会在这一天祈求平安、健康、丰收等。
9. "驱鬼辟邪":有的人会在家中摆放一些驱鬼辟邪的物品,如雄黄、艾草等。
10. "放水灯":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水边放水灯
相关内容:
原标题:中元节 白天吃茄饼晚上放河灯
今天是农历七月半,是老皇历上讲的中元节。老早,逢到这一天的习俗真怪多的。
这天,好多人家祭台上会摆上果蔬供品,祭奠已故的亡灵。更有不少人家,在门口空当地方烧纸,意思是给逝去的人带点钱用。从吃的方面讲,住我家对门的河北人于婶爱吃花色馒头,也会给娃儿做“面羊”,意思是小字辈从小就要不忘怀祖先的恩德。隔壁浙江台州人章叔一家爱吃饺饼与扁食,而许多老南京人家,多是吃茄饼。说白了,就是将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再用油炸一下,但茄饼是菜不算面食。我还是小把戏的时候,一些信佛的邻居带上茄饼到寺庙,就是给已故祖先参加盂兰盆会时的干粮。长大后读了相关书本才晓得:“盂兰”是梵文之音译,即“救倒悬”之意,据说参加这样的活动,能让先祖在地下免受倒悬之苦。所以,中元节又被人称为鬼节、施孤、斋孤、盂兰盆节,名堂真不少。
到了夜晚,许多有河、湖甚至是小池塘的那块,都能看见人放河灯。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家住在水西门外河边芦柴店云集的瓦厂街时,每当七月半快来的那会儿,好多人家就做河灯了。那昝子,用巷子里年纪最大的于老头的话说就是,“可以为死去的灵魂引路”。小时候,我们这些公鸡头子贪玩,哪管大人念叨什么,在“七月半八月半,蚊子赛似金刚钻”的夜晚,看河灯不看个尽兴不回家,就是给蚊虫咬上一两口也不在乎。
如今到了七月半,“鬼节”的概念淡薄了,烧纸钱的人家越来越少。在许多地方,放河灯尤其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荷花灯,已作为一种经常性的群众性游艺活动。不过,我有时回忆这些过去的旧习俗,觉得其中不少地方还蛮有味儿的。汪兴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