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海南地名里的交通脉络印记

文化中国行,海南地名里的交通脉络印记"/

海南,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海南的地名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交通相关的印记,这些印记反映了海南在不同历史时期交通发展的情况。以下是一些海南地名中的交通印记:
1. "海口":海口是海南的省会,其地名“海口”在古汉语中意为“海上的港口”。这个名字本身就体现了海口作为古代海上交通要道的地位。
2. "三亚":三亚的古称“崖州”,其中“崖”字暗示了这里曾是海上的险要之地,也说明了古代从海路进入三亚的艰难。随着交通的发展,三亚逐渐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
3. "琼州海峡":琼州海峡是连接海南岛与广东省的重要海峡,其名称直接揭示了它作为交通通道的重要性。历史上,琼州海峡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八所港":位于海南岛西南部的八所港,是海南岛最大的港口之一。其地名中的“所”字,在古代汉语中常指军事驻防地,这里也暗示了其作为军事与商业交通枢纽的地位。
5. "文昌":文昌古称“文乡”,因文昌市有文昌港而得名。文昌港曾是古代海南岛与内陆贸易的重要港口。
6. "琼海":琼海原名“琼山县”,其中的“琼”字来源于“琼州”,表明琼海曾是琼州

相关内容:

在古代,交通方式主要分为水路和陆路,水路交通有埠头、港口、渡口、码头等设施,陆路交通有驿铺、桥梁、亭台等设施,而这些交通设施与地名的关系极其密切。如今,海南地名中还存留着古代交通的印记。


水路交通印记:

埠头、码头、港口

埠,也称为码头。古人过河、渡海,多借助舟楫渡水上岸,而舟楫靠岸的码头,有时也发展为“埠”。

文昌市铺前镇有村子名曰“新埠”,此地也形成一个港口。新埠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清咸丰《文昌县志》有记载:“木栏西三十里,曰白峙澳。与新埠接壤。南风可泊船十余只。外有一门,曰新埠门。船入铺前必经之处。大船要潮大方可出入。东即七星岭。”

这里的“埠”,也就是船只停靠的码头,因为有码头的存在,人群逐渐聚居,最终形成村落,而村落也以“埠”命名。

与文昌市新埠村相似的,还有海口的新埠岛。新埠岛坐落在南渡江的入海口处,这一岛屿三面环江,北面即是琼州海峡。明代时,渔民在此落脚并设新埠头,故而得名“新埠”。

埠头村坐落于海口市旧州镇南渡江东岸,“埠头”即码头,这一“埠头”,也有古代海南水路交通的印记。唐代时旧州镇为琼州州府所在地,后来才搬到府城,埠头村码头曾是州府重要的码头,舟楫往来颇为繁忙,如今还存有埠头村码头遗址。

资料图:海口市旧州镇埠头村码头遗址。

埠头村紧靠南渡江,而水运为古代重要的交通方式,人们依码头聚居,最后村落也取名为“埠头”。

与“埠”相似,海南地名中的码头、港、渡也都能看到古代水路交通的印记。

文昌市东郊镇有一个称为“码头”的村子,村子的西边就是内海八门湾,过去,人们自内海码头乘船可以通往清澜墟、县城,少了走陆路的绕道之苦,而此地是东郊墟通往码头的必经之路,后来这里就被称为“码头村”。

海南有不少以“港”命名的大小聚落,从这些地方也可以找到古代水路交通的印记,比如儋州市海头镇的港口村,此村依古港口海头港而立;澄迈县老城镇的东水港村,此村依古港口东水港而立。

渡口,指的是道路越过河流以船渡方式连接两岸交通的地点。在古代,桥梁严重不足,人们过河往往需要乘船,因而过河渡口在水路交通上曾普遍存在,同时也显得至关重要。

在清乾隆《琼山县志》的“津渡”章节中,就记载有博冲渡、榕树渡、蚬村渡、本利渡、麻余渡、顿打渡、渡头渡、杨村渡、潭口渡、龙塘渡等多个渡口。时至今日,渡口不再是沟通河流两岸的重要方式,不过作为地名却留下些许印记。

海口市灵山镇有一个渡头村,“渡头”即渡口的前头。此村紧邻河流,在古时是琼山走水路前往文昌铺前的一个重要渡口,而此渡口应该是个官渡,因为每一年都有拨款用以买船和雇佣船夫。乾隆《琼山县志》如此记载:“渡头渡,在兴义一都,路由榕树渡往文昌铺前。见年照米石买船,雇夫撑驾,勒碑县前。”

如今,渡头渡这一个古渡口已经不复存在,但却演化为地名,存留了渡口记忆。

文昌市也有一个称为“渡头”的村子,村子北边为文昌第二大河流珠溪河,西边就是东寨港。在清代时,此村北边有一个东溪渡,咸丰《文昌县志》有记载:“东溪渡,在县北百二十里迈犊图。”这个渡头村,也是古时水路交通设施“渡口”的见证。


陆路交通印记:

北铺、接官亭、板桥

驿道是古代重要的道路,如今海南岛上的驿道已经湮灭于岁月之中,但一些地名还留存了驿道交通的印记。

铺在古代也指驿站或递铺,属于驿站系统的一部分,是传递公文、信件的中转站。海南古驿道一般每十里设一铺,而出城第一铺往往称为“头铺”,清咸丰《琼山县志》的“舆地图”中就标注出十里铺、廿十铺、五原铺、石山铺。海南文史学者何以端先生在《琼崖古驿道》中有这样的描述:“‘头铺’指出州县之外的第一铺,海南以‘头铺’为名的古村不止一个,都曾是递铺所在。”

海口市龙华区城西镇有一村子命名为“头铺村”,此地就是古代自琼州州府西行第一铺,距离府城十里。因为这里是第一铺,故而被老百姓称为“头”,久而久之,“头铺”就成了真正的地名。

资料图:海口市石山镇北铺村的石板道。

海口秀英区有一老村名曰“北铺村”,村中仍有一条石板古驿道,晚清时这一带颇为热闹、繁荣,糕点加工业远近闻名,如今坊间仍有民谣:“北铺市,糖糕铺;道堂墟,缝衣裤。”此外,北铺一带的水果也很受欢迎,坊间有这样的民谚:“雷虎荔枝北铺柑,东山豆豉潭文砧。”

北铺村前身为北铺墟,旧称石山铺前官市,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成墟,1948年之后,因石山圩兴起而日趋冷落。“北铺村”的“铺”,正因古代驿道上的递铺得来,并沿用至今。

资料图:海口市石山镇北铺墟一角。

在古代,重要道路上的“亭”,最终也往往会演化为地名。

儋州市中和镇有一个村子叫“接官亭村”,村子虽小,却大有来头。古代的“接官亭”是专为迎送官员而设的礼仪性建筑,一般建于交通要道或驿道附近。

在古方志中可以找到此接官亭的些许线索。明万历《儋州志》有记载:“得月楼,在城北二里。宋知军孙尚建。久废。洪武初改为接官亭。成化乙巳,知州罗杰重建,改名迎恩馆。万历丙申,知州陈荣选复重建。”

从唐武德五年(622年)到民国的1000多年时间里,中和镇一直是儋州的州城,而接官亭村在儋州州城东北二里的位置,此地是古驿道入州城的一个重要节点,地方官员到此“接官”,位置十分合适。当然,时至今日,古驿道与接官亭已经不存在,但从村名中可以窥见古代海南驿道交通的印记。

海南还有一类地名直接以“路”“巷”“街”来命名,这些地名也往往有古代交通的印记。大路镇位于琼海市北部,清嘉庆《会同县志》有相关记载:“黄藤市,在永安都,县北三十里,俗名大路市。”“大路”之名在清代已经出现,这一名称正因墟市靠近大路而得来。

海口市中南部有一个十字路圩,此地的前身为清代乾隆年间创立的十字路市,民国《琼山县志》有记载:“十字路市,在县西南四十里,乾隆年间设。”“十字路”这一地名,也有古代陆路交通的印记。

在古代陆路交通中,桥梁可以沟通南北、跨越天堑,可以说至关重要,而桥梁又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物,因此很容易演化为地名。在海南,东方市板桥镇、澄迈县桥头镇、三亚市藤桥村等以“桥”命名的村镇,都是因为古代陆路交通中的桥梁而得名。(来源:海南周刊丨作者:杨树)

发布于 2025-07-16 05:46
收藏
1
上一篇:海口,揭秘最无压力省会城市,活力源泉探秘之旅 下一篇:变形金刚官方设定揭秘,滑车角色的传奇与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