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阵阵的景象跃然纸上……不知不觉,今天已是6月5日,芒种节气交节的日子,而明天是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这是啥日子?《神枢经》中记载:“芒种后逢丙日入梅”。没错,明日入梅。

什么是入梅?入梅,指的是黄梅雨季开始的那天,也称立梅、入霉、进梅。
梅雨的名称早在初唐时期《四时纂要》中就有记载:“梅熟而雨曰梅雨”。我来解释一下:梅雨主要发生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出现的连阴雨天气,此时也正是梅子成熟之际。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诗句描述的正是江陵地区梅雨季的景象,麦子在夏风里日益成熟,梅子也在夏雨中渐渐熟透了。正所谓“梅子黄时日日雨”,自然气候的律动让梅子和阴雨成为了绝配。“梅雨”之名,由此而来。
每年入梅时间并不固定,今年入梅的时间为2025年6月6日。
关于入梅的时间,古书中也有章可循。“芒后逢丙入梅,小暑遇未出梅”。不难看出,按古代历法,入梅是从芒种后的首个丙日算起。
明天是2025年6月6日,农历五月十一,丙午日,这天正是芒种后的头一个“丙日”。
故,明日入梅。

入梅在民间有何说法呢?
入梅标志着梅雨季节的开始。梅雨季虽然是一年当中降雨较多且量大的时段,但每年梅雨的降雨量以及梅雨季持续的时间也是有差别的,因此也就有了正常梅雨、早梅雨、迟梅雨、特长梅雨、短梅和空梅以及倒黄梅等说法。
今年的入梅时间格外早,芒种交节的转天即入梅,所以今年是早梅雨。按传统推算出梅时间,今年的梅雨季将持续长达37天。
入梅是梅雨季的开端,“入梅”当天下雨,预示着梅雨季的降雨会非常多,所以古人很重视入梅当天的天气,并且留下了很多与“入梅”相关的农谚:
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
早梅雨不休,晚梅旱断伏;
入梅当天日头笑,夏收遍地是黄金;
黄梅头里穿棉衣,大雨倾盆到田里;
迎梅一寸,送梅一尺。

因为梅雨季天气潮湿,会导致很多的物件发霉,所以有些地方也叫它“霉雨”。看到“霉”这个字,很多人心有芥蒂,倒霉、触霉头,这些词汇大家都避之不及。相信很多在南方居住的朋友们都有同感,在梅雨季节时,家里的味道都偏重,这种污浊的气场和环境,真的会影响居家能量场和健康。因此,在入梅当天,人们为了安康顺遂地度过冗长的梅雨天,也会有很多习俗和忌讳,不得不知。
不是迷信!明日入梅,牢记:1不搬,2不沾,3不留,看完别忘告诉家人!
入梅1不搬
不搬家

明天我们将正式进入“梅雨季”,在此期间我们不能做什么事?老一辈人都知道:梅雨季,不搬家。
梅雨季节,降雨频繁,此时搬家,家具等物品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很容易被潮气侵蚀,从而增加物品发霉的风险。搬家过程中,若是不巧赶上雨,还会增加搬家的难度,行李“泡了汤”,再想收纳保存会变得非常困难。
搬家,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件人生大事,需在天时地利人和,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劝大家入梅后别搬家,别大意!
入梅2不沾
不沾潮湿的衣服

明日入梅,提醒大家:梅雨季不沾潮湿的衣服。
《避暑录话》中称:梅雨之际,有大雨连昼夜,逾旬而止。梅雨季,可不是就下那么一两场雨,连续十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是常态。
“黄梅天晒霉,晒不赢雨来催”。相信很多经历过梅雨季的朋友都有“家里没有一件能晾干的衣服”的遭遇。穿着潮湿的衣服就像裹了块湿布,毫无舒适感而言,更重要的是,湿衣物会阻碍热量的散发,容易导致中暑、受寒等问题。此外,潮湿衣服还会让细菌得以迅速生长,给健康带来诸多威胁。
不沾梅雨

每逢梅雨季,老人就怕孩子沾了梅雨。按旧俗,如果“梅雨”沾在身上的话,容易带来晦气,所以就有了“淋了梅雨水,夏天药罐不离嘴”、“梅雨淋头,暑天发愁”的老话。
古人怕沾梅雨源于对自然环境的经验认知的局限性,但却有着趋利避害、未雨绸缪的生存智慧。
怕淋梅雨,不全是嫌梅雨脏,而是梅雨季的气温变化无常,沾了雨会受风寒,导致免疫力下降,无疑会夏季健康埋下隐患。
入梅3不留
不留易生霉的角落

俗话说:“一场梅雨一场霉”。梅雨季节潮湿多雨,衣物发霉、家居返潮等问题频发。尤其是厨房的菜板、墙角、水龙头、洗衣机内筒、冰箱密封条等,这些非常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更容易滋生霉菌。
梅雨季,要保持家居环境和厨房用具、餐具等的清洁干燥,使霉菌没有机会滋生。咱们别怕麻烦,要经常清洁易生霉的死角,避免水分积累,运用了这些防霉小技巧,就能减少很多梅雨带来的困扰。
不留发霉的食物

梅雨季节,第二个不能留的就是:发霉的食物。
连绵的阴雨如丝如缕,由此带来的烦恼也是无尽无休。除了衣物、家居要防潮防霉,家里的粮食等食物也不能疏忽,否则便会有“虫蛀霉腐”之忧。
入梅后,为了避免食物霉菌滋生,首先要确保食物的储存环境要干燥,储存食物的容器无水汽。一旦发现有发霉的食物变质食材千万不能留,要及时扔掉,避免污染到其他食物。
窗户不留缝隙

入梅后,还有什么不能留?窗户不能留缝隙。即:应适量减少开窗通风的时间。
梅雨季节空气湿度高,长时间开窗通风可能导致室内更加潮湿,开窗通风要在天气晴朗的时段,比如早晨7到9点,或是傍晚5至7点,通风时间要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今年入梅很特殊,今年是早入梅,而且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无论您多忙,都要牢记:1不搬,2不沾,3不留,您都记住了吗?看完了记得转告家人,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顺利度过梅雨季。
有关“入梅注意事项和禁忌”就先分享到这里了,相信大家对今年的梅雨季有了进一步了解,明日入梅,祝看完文章点赞、转发、评论的朋友:没有烦恼,好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