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几代人记忆的绿皮火车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偌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经不是梦了。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水运等交通运输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择。在这里面,铁路客运就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最早的铁路客运,乘客坐的火车真是火车,靠燃烧煤炭运行的。这种蒸汽机车的原理不复杂,通过燃烧煤炭转化为热能,将锅炉中的水汽化,推动蒸汽机活塞往复做功,带动机车车轮旋转,从而牵引火车前进。

在上世纪50-80年代左右吧,属于老绿皮车时代,绿皮车是我国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曾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代名词。当时第一辆绿皮火车是在1936年从美国拉回来的。后来,我们国家自主生产了许多型号的绿皮车。由于老绿皮车时代,车速太慢,已经不能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在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大提速,使大量老绿皮车陆续淡出了民众的视野。
后来时速更高的列车陆续生产使用,但是时速相对较慢的列车也不能一下子淘汰干净了啊,毕竟民众对这种列车也有大量需求的,就好比是公路上的公交汽车,就适合那些选择短途出行的民众。

为了与那些高速列车以示区别,2014年,中国铁路总公司逐步对全路时速在 160 公里以下的普速客车统一更换车体外漆,车体颜色重新刷上绿色,包括普客、快车(K 字头)和直达特快(Z 字头)列车车体。
绿皮火车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是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也就有了继续存在的价值。

列车的类型知多少?
1、按动力来源划分
可以分成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
所谓的蒸汽机车就是以蒸汽机为动力,通过燃烧煤、木等燃料加热水产生蒸汽驱动列车。现已基本被淘汰,仅在部分旅游线路或博物馆中保留。
内燃机车是以柴油机为动力,通过传动装置驱动车轮。适应性强,无需依赖外部供电,广泛用于货运列车及部分短途客运列车。
电力机车需要依靠接触网(或第三轨)获取电能,通过电动机驱动列车。特点是效率高、污染小、速度快,是现代高速列车和干线客运列车的主流类型(如高铁、动车)。

2、按运行速度划分
可以分成高速列车、快速列车、普速列车等三种类型。
高速列车的设计时速≥250公里,主要运行于高速铁路(如中国 “复兴号”“和谐号”,欧洲 ICE、法国 TGV 等)。采用专用轨道和先进技术,注重舒适性和时效性。
快速列车的时速是120-200公里,包括快速旅客列车(如K字头)、直达特快列车(Z字头)等,运行于普通铁路或客货混跑线路。
普速列车的设计时速≤120 公里,主要为普通旅客列车(如绿皮车),停靠站点多,速度较慢,适合短途或低成本出行。

3、按运输对象划分
可以分成客运列车、货运列车、客货混编列车等类型。
客运列车就是指专门运送旅客的列车,可细分为高速动车组(G字头、C字头),也就是通常说的高铁了,还有动车组(D字头),平时说的动车就是这个。除了高铁、动车之外,还有直达特快(Z字头)、特快(T字头)、快速(K字头),以及通勤列车(连接城市与郊区,如北京 S 线)、旅游专列(针对旅游群体,停靠景点)等。
货运列车则是负责货物运输,常见类型包括集装箱列车(运输标准化集装箱)、货运专线列车(如煤炭、石油等专线运输)、零担列车(运输零散货物)、冷藏列车(运输生鲜、药品等需温控的货物)、客货混编列车。最后这种不太常见,就像公路运输中极少看到客货混编的车辆一样,一般只出现在支线铁路或有特殊需求的场景。

4、按轨道类型划分
可以分成标准轨列车、窄轨列车、宽轨列车。
标准轨列车的轨道间距为 1435 毫米(国际通用标准),绝大多数现代列车(高铁、动车、普通客货运列车)均采用此标准。
窄轨列车的轨道间距<1435 毫米(如 1067 毫米、762 毫米等),多存在于山区、矿区或部分国家的短途线路(如中国云南米轨铁路)。
宽轨列车的轨道间距>1435 毫米(如 1520 毫米,俄罗斯等国采用),需通过变轨装置与标准轨线路衔接。

5、按服务范围划分
可以分成长途旅客列车、短途旅客列车、通勤列车等。
长途旅客列车一般指运行距离通常在1000公里以上,跨多个省份(如北京到广州、上海到乌鲁木齐),停靠大站,席别齐全(适应不同需求)的列车。
短途旅客列车一般是指运行距离在500公里以内,多为省内或邻省线路(如济南到青岛、武汉到宜昌),停靠站点密集,方便周边城市往来。
通勤列车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与郊区、卫星城之间的通勤人群(如北京 S2 线连接市区与延庆,上海金山铁路连接市区与金山卫)。特点是发车时间与上下班高峰匹配,票价低廉(部分可刷公交卡),停靠站点多(覆盖沿途乡镇),车厢设计偏向实用(无高端席别)。

6、其他特殊类型
除了上述几种分类方法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类型的列车,比如磁悬浮列车、地铁列车、轻轨列车等。
磁悬浮列车是依靠电磁力悬浮行驶,无需车轮与轨道接触,时速可达 400 公里以上(如上海磁浮示范线)。地铁列车运行于城市地下或地面的大运量轨道交通,属于城市公共交通范畴。轻轨列车的运量小于地铁,多为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适合中等城市。

旅客列车的分类有哪些
这里按车次等级和运行速度划分,以中国铁路为例,可以分成高速动车组列车、城际动车组列车、动车组列车、直达特快列车、特快列车、快速列车、普通旅客快车、普通旅客慢车等。
高速动车组列车(G字头)的设计时速是250-350公里,实际运行时速多在300-350公里(部分线路因条件限制为250公里)。特点是运行于高速铁路专线,停靠大站(省会或主要城市),席别包括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舒适度高,时效性强。比如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G1次列车。

城际动车组列车(C字头)的设计时速是160-300公里,根据线路条件调整(如京津城际时速300公里,部分短途城际时速200 公里以内)。特点是连接相邻城市(如北京 - 天津、广州 - 深圳),发车密集(高峰时段10-15分钟一班),站距短,注重通勤和短途出行需求,席别以二等座为主,部分有一等座。比如京津城际C2001次列车。
动车组列车(D字头)的设计时速是200-250公里,部分线路因兼容普通铁路,时速可降至160公里。特点是可运行于高速铁路或客货混跑的快速铁路,停靠站点比G字头多(覆盖地级市及部分县级市),席别包括一等座、二等座,部分列车有餐车。比如上海到南京的 D306 次列车。

直达特快列车(Z字头)的设计时速是160公里,是普速列车中等级最高的车型。多为“点对点” 直达(如北京到上海),中途不停车或仅停 1-2 个大站;采用 25T 型空调客车,席别包括软卧、硬卧、硬座(部分列车无硬座),适合长距离夜间出行(多为夕发朝至)。比如北京西到西安的 Z41 次列车。
特快列车(T字头)的设计时速140公里。特点是停靠地级市及重要县级市,比Z字头停站的数量要多,一般采用25K型或25T型空调客车,席别包括软卧、硬卧、硬座,覆盖全国主要干线。比如上海到广州的 T170 次列车。

快速列车(K字头)的设计时速是120公里。特点是停靠站点更多(包括县级站),覆盖范围广,是普速列车中数量最多的类型;采用25G型空调客车(部分老旧列车为非空调车,但已逐步淘汰),席别以硬卧、硬座为主,部分有软卧。比如成都到昆明的 K113 次列车。
普通旅客快车(纯数字车次,如1001-5998次),设计时速是100-120公里。特点是停靠站点密集(几乎覆盖沿途所有县级站),运行于非干线铁路或支线,设备相对老旧(部分为绿皮车,无空调),票价低廉,主要服务偏远地区出行。比如西安到安康的 4905 次列车。
普通旅客慢车(纯数字车次,如6001-7598次),设计时速60-80公里,是速度最慢的客运列车。这种列车被乘客戏称为 “站站乐”,几乎停靠线路上所有车站(包括乡镇小站),甚至会为沿线村民临时停车装卸货物(如农产品、自行车等),票价极低(部分区段几元钱),主要服务山区、矿区等交通不便地区,具有公益属性。比如太原到镇城底的6801次列车,就是山西境内的公益慢火车。

高铁和动车的叫法科学吗?
“高铁” 是 “高速铁路” 的简称,指设计时速250公里及以上、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客运专线铁路系统,包括轨道、信号、供电等整套基础设施。例如京沪高铁、武广高铁,指的是这条铁路线路本身,而非列车。
日常中人们习惯把 “G字头列车” 称为 “高铁”,实际是将 “铁路系统” 与 “列车” 混淆了 。按照科学的叫法,G字头列车的正确名称是 “高速动车组列车”,它是在高铁线路上运行的列车类型之一。

“动车” 是 “动车组列车” 的简称,指由若干带动力的车厢(动车)和不带动力的车厢(拖车)组成的列车组(区别于传统列车 “车头拉车厢” 的模式)。分成高速动车组(G 字头)、普通动车组(D 字头)。也就是说,平时所说的“高铁”,即G字头列车本质上也是动车组的一种。
高铁和动车的叫法,尽管存在科学概念的混淆,但已被广泛接受,虽不严谨,但符合日常使用习惯,这种简化表达,也能高效传递核心信息(速度、票价等),比如,G字头的比D字头的跑得要快,G字头的车票要比D字头的车票贵,这种叫法具备实际使用价值。因此在日常沟通中,沿用 “高铁”“动车” 的说法也无需刻意纠正,只需明确其实际指向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