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菏泽那扇有些斑驳的老木门,最先撞进鼻尖的不是春风,是一股子浓得化不开的甜香——满院子的牡丹正开得热闹呢!

红的像着了火,粉的软得像云,紫的油亮亮的,每朵都有碗口大,压得枝桠弯成月牙儿,把个小院子塞得满满当当。

101岁的奶奶坐在门口藤椅上,银发被太阳晒得发亮,眯着眼笑。

她身后那百来株牡丹,哪株是当年陪嫁的苗,哪株是后来嫁接的,她能一桩桩说给你听:"这丛'青龙卧墨池'是我爹从姥姥陪嫁的牡丹里挑的,那棵'姚黄'是和老头子结婚十年时添的......"97岁的爷爷拎着陶壶过来浇水,水珠溅在花瓣上,像撒了把碎钻。

老两口的影子叠在花影里,比花还暖。

谁能想到,这些让满院生香的牡丹,竟是70多年前的"嫁妆"?

奶奶娘家世代种牡丹,当年她出嫁时,姥爷特意从姥姥陪嫁的牡丹里嫁接了几株新苗,当"特殊嫁妆"送她。

最开始牡丹种在地里,后来才挪进院子。

这么些年,老两口像疼孩子似的侍弄:冬天用芝麻渣沤肥,春天拿鱼肠汤追肥,连虫子都用草木灰赶——"花通人性呢,你真心待它,它就开得旺。"

现在,孩子们也接了班。

大儿子专门去洛阳学嫁接,说要把老品种保住;孙女用手机拍花期,短视频里满是"催更"的评论:"看奶奶的花,像翻了本活的历史书。"去年有人想把牡丹移去公园展览,全家围坐商量,小孙子一句"咱家的花只认奶奶的味道",说得大伙儿眼睛都红了。
暮色里,老两口并排坐在花下。
爷爷指着墙角那株粉白的牡丹:"记得不?这是金婚那年新栽的。"奶奶笑着捶他:"你那会儿说要让它看着咱们过钻石婚......"风一吹,满院牡丹簌簌抖落花瓣,像是应了声"好"。
都说"人养花,花亦养人",在这儿可算看明白了。
这些牡丹哪是普通的花?
它们是70多年的柴米油盐,是老两口的嘘寒问暖,是子孙绕膝的笑声,是比任何珠宝都金贵的传家宝。
它们开在风里,也开在岁月里,把日子酿成了比花香更久的甜。
突然就想起自家院儿里那棵老石榴树,是姥姥嫁过来时种的,现在结的果子还甜得很。
你家院子里,是不是也藏着这样的"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