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相,飞机为何能横跨太平洋?天气恶劣坠毁谣言不攻自破

揭秘真相,飞机为何能横跨太平洋?天气恶劣坠毁谣言不攻自破"/

这个谣言实际上是一个误解。飞机完全有能力横跨太平洋,实际上,跨太平洋的航班是常见的国际航线之一。飞机之所以能够横跨太平洋,是因为现代飞机都设计有足够的飞行距离和燃油储备,能够在没有加油的情况下完成长距离飞行。
以下是一些原因,解释了为什么飞机可以横跨太平洋,而不是因为天气恶劣或害怕坠毁:
1. "技术先进":现代飞机拥有先进的导航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安全飞行。
2. "燃油储备":飞机在起飞前会装载足够的燃油,以确保在飞行过程中即使遇到恶劣天气或需要绕行也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3. "飞行路径规划":航空公司会根据天气情况和飞行安全标准来规划飞行路径,尽量避开恶劣天气区域。
4. "飞行高度":飞机通常在平流层飞行,这里天气相对稳定,云层较少,飞机受到的干扰较小。
因此,飞机横跨太平洋是安全的,不存在因为天气恶劣或害怕坠毁而不能横跨的说法。这个谣言可能源于对飞机飞行原理的不了解或是对航空安全的过度担忧。

相关内容:

查证专家:@太空伊卡洛斯 | 科普领域作者

常坐飞机的同学可能会发现,从中国飞往美国的飞机,不是直接穿越太平洋,而是绕到白令海峡,经过俄罗斯和加拿大才到达美国。

因此,不少人产生了“飞机不能横跨太平洋”的想法。

很多科普号,也认定这个观点,解释了不能横跨的三个原因:

第一、太平洋上高空环境恶劣容易坠毁,且没有备降机场;

第二、地球是椭圆的,地图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道理表现在地球上就是曲线;

第三、绕过白令海峡其实是借助信风带的风力减小油耗。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看上去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是!每一条原因都存在解读错误。

想知道它究竟错在哪里,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制定飞行航线的基本规则。

想直接看结论?直接拉到文末即可

航线是怎么制定的

航班的飞行航线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制定,比如安全性、经济成本、时间等因素。

其中安全性,就包括了天气影响、风带影响、特殊地缘政治等因素,以及很多人坐飞机时都会担心的一个问题:如果发动机出了问题,飞机要如何安全降落。

而且飞行计划需要与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备案,收到空中交管的许可之后才能飞行。

了解了基本的定制规则,我们就可以针对上面三种错误说法逐个进行辟谣了。

两点之间直线虽然最短,但实际上很难严格执行

航空上有个定义叫做“大圆航线”,什么意思呢?

把地球看做一个球体,通过地面上任意两点和地心做一平面,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看到的圆周就是大圆。沿着这一段大圆弧线航行时的航线称为大圆航线,而这段航线,是这两点在地面上的最短距离

不论是航海还是飞机航班,用大圆的弧线进行远距离航行是普遍的做法。

所以,之前说的“地图上两点之间,表现在地球上就是曲线”这句话想要成立,需要有个前置条件:就是航线所在的平面需要经过椭球中心。

但在实际飞行中,中国飞往美国方向的跨太平洋航班只遵循一个原则:靠大圆弧线方向飞,并不是严格走大圆航线。

这是因为,在设计航线时,还要考虑到空域的使用问题。

以台北飞往洛杉矶的EVA610航班为例,其飞行轨迹基本遵循大圆弧线飞。但在日本附近飞行时,避开了拥挤的日本上空,而是走日本以东海域的航线。在西北太平洋上空时进行多次拐弯,整条航线弯弯曲曲,整体上满足靠北飞大椭圆的原则。

如果按照大椭圆航线飞,EVA610航班需要经过日本上空,而且还要横穿日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拥挤,该航班只能走日本以东的海域上空。

再比如,我们看到从东京起飞的JAL12航班、从韩国起飞的KAL035航班等都是采用了相似的航线,途中拐点也相近,避开了拥挤的空域,也便于空管指挥调度。

雷暴等恶劣天气会严重影响飞行,导致事故?

跨大洋航班确实要考虑天气问题。

雷暴天气出现的时间虽然不确定,在如今比较发达的气象预报系统支持下,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判断航线上出现的雷暴天气,提前进行规避。

但雷暴云层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不过数千米的高度。跨洋飞机一般都处于都处于万米的巡航高度,恶劣天气对处于巡航状态的飞机影响比较小,只对起降时有一定的影响。

只有遇到台风、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时,飞机才需要改变航线,绕开它们。

大洋上飞机容易坠毁,没地方临时降落?不好意思,现在一台发动机的情况下飞机也能飞行3个小时

至于坠毁问题,也不需要过于担心,飞机的ETOPS双发延程飞行能力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ETOPS双发延程飞行能力,是指如果一台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需要利用另一台发动机飞到最近的机场降落的能力。

目前普遍接受的等级是ETOPS 180,即凭借一台发动机可以飞行180分钟。

而且太平洋上有大量的岛屿,比如中途岛、夏威夷、关岛,都是可以备降的机场。

中国飞往北美的航班,以从广州起飞的CSN8041航班为例,从广州起飞后往北进入日本以东空域,然后横跨太平洋直飞美国,航线最北端到北纬46度附近,与大圆弧线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条航线基本顾及到大椭圆最短距离,以及西风带的位置。如果出现故障,也能飞往日本、千岛群岛、阿拉斯加等方向上的陆地机场。

当然,ETOPS双发延程飞行能力是对双发客机而言的,如果是四发客机,比如波音747,处理单发故障时就游刃有余了。波音747-8飞机具备ETOPS-330等级能力,也就是说单发失效可飞行330分钟。

随着客机技术不断推进,发动机失效的情况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双发失效。如果遇到双发失效,那么失去动力的客机只能迫降在海面,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想要借信风带搭顺风?搞不好反而成阻力

跨大洋航班也确实需要考虑风带的影响。

在太平洋上空,北纬30度以北到北纬60度的区域内,盛行的是西风,由西往东吹。而在赤道与北纬30度之间,盛行的是东北信风。

但信风带集中在4000米以下,远低于飞机的巡航高度,因此飞机要借助信风进行飞行,作用不大。除非降低巡航高度,但是这样也会增加阻力。

我国处于西风带影响区,从我国起飞的飞往北美的航班要向东飞,才能处于顺风状态,这样才可以节省油料,还能缩短飞行时间。

依据以上几点,“飞机不能横跨太平洋”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谣言——跨大洋航班使用的客机都具备大洋上空飞行能力而且从东南亚、澳洲起飞去美国的航班也必须直接飞过太平洋。中美之间的航班多以靠阿拉斯加航线飞,主要原因不是太平洋上没有备降机场,而是这条航线的飞行距离最短。

结论

  1. “飞机不能横跨太平洋”是个彻头彻尾的谣言,跨大洋航班使用的客机都具备大洋上空飞行能力;
  2. 航班的飞行航线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制定,比如安全性、经济成本、时间等因素;
  3. 虽然大圆航线是两个城市之间的最短距离,但因为空域使用的因素,很难严格执行;
  4. “地图上两点之间,表现在地球上就是曲线”这句话想要成立,需要有个前置条件:就是航线所在的平面需要经过椭球中心;
  5. 雷暴等恶劣天气对巡航状态的飞机影响比较小,只对起降有一定的影响;
  6. 飞机要借助信风飞行,作用不大。除非降低巡航高度,但是这样也会增加阻力;
  7. 如果一台发动机失效,仅靠另一台发动机可以飞行的时间是180分钟;
  8. 太平洋上有大量的岛屿,比如中途岛、夏威夷、关岛,都是可以备降的机场;
  9. 中美之间的航班多以靠阿拉斯加航线飞,主要原因不是太平洋上没有备降机场,而是这条航线的飞行距离最短。
发布于 2025-07-15 12:58
收藏
1
上一篇:飞机飞行特定航线揭秘,那些航线划分的奥秘 下一篇:解码CAEXPO、CAFTA、RCEP,探索这些国际合作平台的奥秘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