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农历新年”到“春节”,4000年历史与百年更名的文化变迁
是的,根据历史记载,农历新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全民性的庆祝活动。
而“春节”这个名称的正式使用,则相对较晚。在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提倡使用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在这个背景下,“春节”这个名称逐渐被广泛使用,取代了之前的“农历新年”等称呼。所以,“春节”这个名称的使用历史大约有100多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春节”这个名称是近现代才广泛使用的,但春节的庆祝活动和习俗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关内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2月5日,是农历新的一年也就是己亥年的开始,中国人将这一天称为“春节”。民俗专家表示,作为中国第一大节日,传统的农历新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现行的春节只有100多年历史。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农历新年历史悠久,在古代称为岁首、元旦、元日、新正、新春等。传说,它兴起于虞舜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或“腊祭”。但把正月初一作为新一年的开始,正式形成在汉代。汉武帝以前,新年开始的具体日期并不统一,夏朝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才把新一年的开始固定在夏历的一月一日,此后历代相沿。但这时候的农历新年习俗主要还是祭神祀祖。
到了唐宋时期,农历新年的习俗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这个时期开始,过年的重点开始由神秘色彩很重的祭神“转型”为具有娱乐性、世俗性的“娱人”。换句话说,直到唐宋时期,过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全民狂欢的“中华第一节”。
虽然农历新年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了,但把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3年7月,大总统袁世凯批准以农历新年为春节,例行放假,从1914年实施。自此,农历新年就改称“春节”了。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认为,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以公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并通过相应的决议。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罗澍伟表示,新年也好,春节也罢,只是形式和称谓的变化,几千年积淀的维系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稳定的文化内涵并没有改变。今天的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情感、愿望的释放日,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和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