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对“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两国对“鬼”字的认知差异探析

日本人为何对“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两国对“鬼”字的认知差异探析"/

“日本鬼子”这个词汇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对日本侵略者的蔑称。而在日本,人们对于“鬼子”这个词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反感,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两国对“鬼”字的认知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原因:
1. "语言和文化差异":中日两国虽然同属汉字文化圈,但语言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在中国,“鬼”字通常与恐怖、邪恶、超自然力量等负面含义相关联。而在日本,“鬼”字(おに)在日常用语中更多指的是妖怪、幽灵等神秘生物,其含义并没有那么负面。
2. "历史背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民众将日本侵略者称为“鬼子”,这个词汇带有强烈的贬义。然而,在日本,人们对于那段历史有不同的认知。在日本,对于“鬼”字的认知并没有像中国那样与侵略行为直接关联。
3. "历史教育":中日两国的历史教育存在差异。在日本,历史教育可能没有像中国那样强调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和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因此,对于“鬼子”这个词汇,日本民众可能没有像中国民众那样产生强烈的反感。
4. "语境差异":在中文语境中,“日本鬼子”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词汇,而在日本语境中,如果有人使用“鬼子”这个词,可能仅仅是在谈论妖怪或幽灵,而不是指代侵略者。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民众对那段历史没有感情或认知。实际上

相关内容:

笔者在刚上大学时,对日语是一知半解,听日语也是断断续续。有一天学校来了一个日本学者做讲座,他会说不少中文,在讲座过程中不断穿插使用中文,所以我们这些日语初学者也没觉得日语太难。他在介绍完自己的姓名之后,忽然开玩笑说"我是日本鬼子",逗得同学们都哈哈大笑。

当时我就想"鬼子"是中国人愤恨日本侵略者的称呼,为什么这个日本学者却不在意"鬼子"这个词汇呢?所以今天我们就从"鬼子"这个词分析一下中日两国在词汇认知上的差异。

一、中日同形词汇词义有差异

众所周知,日本汉字源于中国,又在中国汉字基础上发明了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不过,中国汉字和词汇传入日本后,日本人遵守了一些词汇原本的含义继续使用。不过,有些词汇则出现了假借或错误解读,有些词汇为适应日本文化又出现了新的解读。

这样一来,中日汉字词汇出现了很多同形却不同意的词汇,本文中所述"鬼子"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其他常见的如日语中"手纸"意思是书信,"留守"意思是不在家,"油断"意思是疏忽大意等等,因此中日两国虽然都使用汉字,很多词汇意思相同,不过也不在少数词汇意思差异很大,日语中将这些同形不同意的词汇称作"同形異義語"。

从这个意义来说,虽然日语中有很多汉字词汇,但是不懂日语的中国人想读懂日语的非常困难的,同样,日本人想读懂汉语也存在很多困难。

历史上,中日两国虽为邻国,但是大海波涛汹涌,海上不可知的因素太多,这些客观因素令日本人望而却步。日本人虽然向往中国文化,但是碍于当时日本的航海技术非常落后,渡海来中国可谓困难重重。

日本与韩国之间的对马海峡虽然是比较理想的渡海通道,但是绕道朝鲜半岛来中国又面临长途跋涉之苦。隋唐时期,日本遣隋使、遣唐使都需要绕路朝鲜半岛,到达长安或洛阳时要花费接近一年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

日本人将中国的文化、典籍运回日本后,与中国的交流的频率逐渐减少,特别是唐代安史之乱后,日本不再派遣唐使来中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海路凶险,困难重重。日本派到中国来的遣唐使绝大多数是僧人,僧人在日本有文化地位也比较高,他们就成为派来中国的首选人员,日本称这群人为"留学僧",换言之,日本人派遣唐使来华的过程其实也算是日本的"西游取经之旅"。

日本人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后,就仿照长安修建了平安京(京都)和奈良城,并利用中国汉字和典籍开始对汉字进行二次改造,公元8世纪左右日本出现了平假名、片假名,这就是日语的雏形。

从唐代中期至明代成祖时,中日两国交流非常少,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日本人根据中国典籍解读汉字词汇,也对汉字词汇开展二次创造,所以很多词汇看似相同却出现了不同的含义。

二、中日两国"鬼"字意义上的差异

从民俗学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国的"鬼"和日本的"鬼"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一般意义上中国的"鬼"是指人死后的灵魂、鬼魂,日本的"鬼"则多指妖怪或妖魔。日本"鬼"的词源当然是中国,一开始"鬼"的含义与中国相差不大。不过,日本人喜欢对汉字词汇二次加工,于是在日本平安时期,又加入了日本的一些本土元素,使得"鬼"的形象发生了很大改变。

"鬼"在日语中读作"おに,Oni",它的形象大致在平安时代成型,吸收了"鬼门"方位"丑"(牛)、"寅"(虎)等特征,创造出了一个披头散发、青面獠牙、长有犄角,铜铃眼、大嘴叉,上身赤裸,下围虎皮,直立行走、手持金棒的形象,说白了它就是个妖怪。另外,佛教传入日本之后,"鬼"的形象又吸收一些佛教的元素,成为今天大家见到的形象。

日本的"鬼"可不只一种,大体上各种妖怪也可统称为"鬼"。它们的肌肤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例如是红色、蓝色、黑色的被称做"赤鬼"、"青鬼"、"黒鬼",其实就是各种肤色的小妖怪。

喜欢了解日本妖怪文化的朋友可以查阅日本画家鸟山石燕的系列画作《画图百鬼夜行》。这套作品分为《上篇(阴)》、《中篇(阳)》、《下篇(风)》三部分构成,主要描绘了一些超自然的形象,收录范围包括了鬼、妖、灵和怪,作品是根据日本文学作品、日本民间传说以及日本传统艺术创作而成,这些作品给后来的日本妖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动漫中也有"鬼"的存在,动漫中将它们设置成喜欢恶作剧,特别淘气的半人半兽,少了让人恐惧的感觉。日语中这些妖怪给人粗鲁、可怕的印象,形容人的话常常是说这种人做一件事有魄力、不要命,比如我们说日本人在公司工作非常勤恳是一群工作狂,工作狂在日语中就使用了"鬼"这个汉字,日语写作"仕事の鬼"。

三、日本人为什么对"日本鬼子"这个词不反感呢?

前文中我们解释了中日两国在"鬼"这个词在认知上的差异,中国人形容对方是鬼的时候,往往内心有两种情感:一是恐惧。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夺,无恶不作,造成了生灵涂炭,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普通百姓对日本侵略者充满恐惧,将他们形容为杀人的恶魔.

二是愤恨。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令人发指,激起了全国人民奋勇抵抗,中国成为亚洲地区抵御法西斯势力的中坚力量,这源于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其实日语中也有"鬼子"这个词,日语写作"鬼の子",关于"鬼子"一词在日本有很多民间故事,我们就分享一个日本东北地区的妖怪故事

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老爷爷与女儿相依为命,一天老爷爷出门做事,让女儿在家看门,不久来了个妖怪就把老爷爷的女儿抓走了。妖怪抓走女性的目的是要找一位压寨夫人。老爷爷知道此事后非常气愤,就去妖怪所在的鬼之岛找女儿。刚好在妖怪洞老爷爷与女儿相逢时,妖怪就回来了,女儿只好把父亲藏起来。

不过,妖怪总觉得怪怪的,就说洞里怎么会有人的气息呢?老爷爷的女儿指着自己的肚子骗妖怪说已经有了妖怪的骨肉。就这样老爷爷在洞里藏了起来,等待机会带女儿回家,期间老爷爷的女儿跟妖怪生了个孩子叫小纲,他就是所谓"鬼の子",简称"鬼子",也就是妖怪的儿子。

终于有一天老爷爷找到机会,赶紧乘船带着女儿和小纲离开。发觉事情不妙的妖怪,赶紧追赶,并且利用法术将河里的水吸干净,不让小船离开。老爷爷的女儿突发奇想,露出屁股摇摆起来并拍得啪啪作响,妖怪觉得太有趣了,没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样它刚刚吸进嘴里的河水全都吐出来了,老爷爷一家趁机坐船逃回了家。不过,"鬼子"小纲却不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喜欢吃生食,还控制不住自己想吃人,没办法这个"鬼子"只好返回到他的妖怪爸爸那里了。

"鬼子"这个词还有一个意思是小婴儿生下来跟自己的父母长得都不像的状态,不过孩子慢慢长长就像了。另外,如果小婴儿生下来就长出牙齿且头发很长也被称为"鬼子",以前日本人还认为生出这样的孩子是不祥之兆。不过,现在日本人基本没有这种观念了。从这方面来说,日本人所理解的"鬼子"一词和中国人心目中的"鬼子"概念有着巨大差异,所以日本人并不觉得"鬼子"是贬义词,也不会太在意别人说他是"鬼子"。

综上,我们从日本语言和文化角度就"鬼"和"鬼子"的认知展开了分析,具体而言中国所谓的"鬼"就是想象中的鬼魂,而日本人"鬼"这个词的概念是"妖怪",日本表示鬼魂时用的词是"幽灵(幽霊)"。

日本的"鬼"是一种半人半兽的妖怪,在中国民间并没有相对应的形象,我们一般就将其定义为日本妖怪就行了。日语中"鬼子"一词说白了就是小妖怪的意思,在日语中并没有恶意或贬义,所以日本人被叫"鬼子"一般也不会生气。

参考文献:

1.小松 和彦:《鬼と日本人》,角川文庫,2018年7月;

2.宮本常一:《日本文化の形成》,講談社学術文庫,2005年7月。

文/文史旺旺

发布于 2025-07-14 12:28
收藏
1
上一篇:“日本鬼子”称谓背后的中日军民反应差异探讨 下一篇:畅游全球风味,盘点那些好喝又好玩的特色酒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