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有牛顿,德有爱因斯坦,中何天才耀古今?

英有牛顿,德有爱因斯坦,中何天才耀古今?"/

中国也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其中一位被广泛认为是天才的代表是孔子。孔子不仅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中国还有其他许多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天才,如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钱学森、计算机科学家王选等。每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或当代的杰出代表。

相关内容:

1967年,新疆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负责指挥的将军问:“这次爆炸是谁设计的?”

助手答:“于敏。”

“这家伙,真是个天才!”

于敏,这个名字从此刻入中国科技史。英国有牛顿,德国有爱因斯坦,中国呢?从钱学森到袁隆平,再到屠呦呦,中国天才层出不穷。

可谁能真正比肩那两位科学巨擘?是于敏,还是另有其人?

中国天才叫啥?

科学史上,每个国家都有扛鼎人物。英国靠牛顿奠基物理,德国凭爱因斯坦颠覆时空,中国则用一群天才撑起科技脊梁。

新中国起步时一穷二白,如今却能发射卫星、造核潜艇,这背后全是硬核人物的功劳。

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人称“导弹之父”。1935年,他考上清华公费留学,跑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混了圈,又跳到加州理工学院拜师航空大佬冯·卡门。

1949年,他拍拍屁股回国,面对西方技术封锁,愣是带着团队搞出“东方红一号”卫星和洲际导弹。没他,中国航天哪能起飞这么快?

黄旭华,1926年生于广东汕尾,1954年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1958年,他被拉进核潜艇项目,从此人间蒸发,连家人都以为他失踪了。

没资料没设备,他硬靠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带着队友捣鼓出“长征一号”核潜艇,1974年服役。这玩意儿让中国海军腰杆子硬起来,海防不再是摆设。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他一头扎进稻田,研究杂交水稻,折腾出高产种子,把中国饭碗端得稳稳当当。

据说他的技术让全球多养活了几亿人,外号“当代神农”。水稻增产这事儿,不光救中国,还救世界,够硬核吧?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1955年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她翻遍中医古书,找到青蒿素这宝贝,治疟疾救命无数。2015年,她拿下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站上这舞台。中医加现代科学,硬是玩出花来。

还有于敏,1926年生于天津,1949年北大物理系毕业。1967年,他搞出“于敏构型”,让中国氢弹32个月就炸响,比美国还快。

这家伙没留过学,全靠自学成才,硬生生把中国拉进核大国行列。牛不牛?当然牛!

中国天才多得数不过来,但谁能跟牛顿、爱因斯坦掰手腕?先看看英国那位是怎么玩出花的。

牛顿的苹果砸出物理学

艾萨克·牛顿,1643年生于英国林肯郡一个村子,早产儿命硬,愣是活下来成了科学大佬。爹没见过面,妈三岁改嫁,他靠外婆拉扯大,童年挺惨。

1661年,他挤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开始啃数学、物理、天文,啥都学。

1665年,伦敦瘟疫闹得大学关门,牛顿回村避祸。这两年,他在家憋大招:微积分雏形搞出来了,光的色散弄明白了,还顺手发现万有引力。

传说他在园子里看苹果掉下来,脑子一闪:为啥不斜着飞?一番计算后,他得出结论:地吸引力跟行星间的力是一个路数。

1687年,他扔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三大定律直接封神:

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任何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套理论把从苹果落地到行星转圈全解释清楚了。

牛顿还捣鼓出反射望远镜,研究光谱,连工程学都沾光。他的成果成了后人垫脚石,他自己也说:“我站巨人肩膀上。”可科学不等人,下一位大佬登场了——德国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让时间变弯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生于德国乌尔姆,犹太家庭出身。爹卖电器,妈弹钢琴,他五岁拿到个指南针,觉得磁场特神奇。

十岁啃科普书,十六岁自学微积分,脑子快得像开了挂。

1896年,他进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学物理数学。1900年毕业后,他在专利局当小职员,闲暇搞研究。

1905年,他一口气发四篇论文,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质能方程,个个炸裂。这年叫“奇迹年”,26岁的他直接起飞。

狭义相对论说,光速不变,时间空间得看你跑多快。牛顿的绝对时空被他踹翻,换成四维时空,脑洞大得吓人。

1915年,他再扔出广义相对论,把引力说成时空弯曲。光线会拐弯,黑洞能存在,引力波也有了影。1919年,日全食验证光线弯曲,他名震全球。2015年,引力波被抓到,他又赢了。

光电效应还帮他拿了1921年诺贝尔奖,顺带开了量子力学大门。从核能到GPS,爱因斯坦的理论到处开花。那么,中国有谁能跟他俩媲美?

答案来了——于敏。

于敏一声巨响震世界

于敏,1926年生于天津宁河,家里穷,爹是小公务员。他七岁上小学,数学物理天赋爆棚。1944年考进北大工学院,嫌电机没劲,转去物理系。

1945年,他考代数满分,教授张宗燧直呼:“这小子是天才!”

1949年,他以第一名毕业,研究生接着干。

1951年,他进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核物理。1960年,钱三强拉他搞氢弹,他1961年调进核工业部当副组长。那会儿中国刚炸了原子弹,氢弹成了急活儿。

没设备没资料,他靠手算和自学,提出“于敏构型”,解决一大堆技术难题。

1967年6月17日,中国氢弹炸响,32个月搞定,比美国快四年。美国的“迈克”氢弹62吨重,中国的才1吨,小巧又实用,技术领先全球。

据说这构型至今是机密,美国都没摸透。于敏没留过洋,全靠国内资源硬干,牛得不行。

他隐姓埋名28年,1988年才露面,1999年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他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还拿“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8年,他成“改革先锋”,2019年获“共和国勋章”。73岁时,他写诗《抒怀》: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019年,他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于敏证明,中国天才不输任何人。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于敏,科学巨匠各领风骚。中国科技的辉煌,就是这些天才一点点堆出来的。

发布于 2025-07-12 23:00
收藏
1
上一篇:从兽苑到动物学公园,19世纪上半叶伦敦动物园的演变历程 下一篇:全球十大美食蛋糕大盘点,细腻松软,醇香诱人,常享之者非富即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