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揭秘“水库”之谜,为何被誉为地球之肺?

森林,揭秘“水库”之谜,为何被誉为地球之肺?"/

森林被称为“水库”,主要是因为它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原因如下:
1. "水源涵养":森林的树木和植被通过其庞大的根系牢牢抓住土壤,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沃和水分。树木的蒸腾作用还能将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到大气中,形成云雾,最终降水,从而补充水源。
2. "调节径流":森林中的植被可以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增加水分在土壤中的渗透时间,减少地表径流对河道的冲击,从而调节河流的径流量,避免洪水灾害。
3. "增加地下水资源":森林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输送到大气中,随后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面,部分水分会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4. "净化水质":森林中的植物和土壤可以吸收和分解有害物质,净化水质,保护水源。
5. "保护水源地":森林覆盖可以保护水源地不受污染,维护水资源的清洁和可持续利用。
因此,森林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相关内容:

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或调节径流的能力,其各结构层次在各水文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或调节径流的能力,还体现在森林各结构层次在各水文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产水、净水、拦洪、补枯等各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了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表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4种气候带54种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在41—166毫米,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华南、东南、西南等地一般在100毫米以上。

那么,这座森林“水库”自上而下是怎么调蓄水源的呢?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对垂直降雨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为拦截雨水作出贡献,增加林地土壤入渗能力。

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多孔疏松、透水性强,林地土壤不仅能蓄持雨水,还可以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森林是“水库”,作用也很大。森林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与区域、树种和林龄等因素有关。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保护区,可通过近自然树草种选择及种植点精准配置、科学整地和地表覆盖保墑等科学造林技术,以及调节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等经营管理措施,提高林分土壤储水量和水分生产力。森林的蒸腾和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量,增加蒸发量参与水分小循环,形成降水。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作者朱清科,为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人民日报记者常钦采访整理)

来源: 人民日报

发布于 2025-07-12 16:13
收藏
1
上一篇:林草科普,揭秘林业专业术语——从“森林起源”到“次生林”的演变之路 下一篇:林草科普,深入解析林业专业术语,“纯林”与“混交林及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