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题字映辉,绿洲杂志景一屏风华

朱光潜题字映辉,绿洲杂志景一屏风华"/

《绿洲》是一本杂志的名称,由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题写刊名。这本书可能聚焦于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至于“景一屏”,这可能是指《绿洲》杂志的封面设计或者是一本关于《绿洲》杂志的介绍性书籍。
由于缺乏具体信息,以下是对《绿洲》杂志和“景一屏”可能内容的推测:
1. "《绿洲》杂志内容": - 文学作品:收录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展现中国当代文学的风貌。 - 艺术评论:对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评论和分析。 - 哲学思考:探讨哲学问题,如人生意义、道德伦理等。 - 文化交流: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思想、社会现象。
2. "“景一屏”内容": - "封面设计":展示《绿洲》杂志的封面设计,可能包括朱光潜题写的刊名和杂志的视觉元素。 - "杂志介绍":详细介绍《绿洲》杂志的历史、宗旨、特色栏目、知名作者等。 - "内容摘要":对《绿洲》杂志中的精彩文章进行摘要,让读者快速了解杂志内容。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推测,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

相关内容:

研究期刊史可以发现,不同时期,多次出现以《绿洲》为刊名的文学杂志。今天的读者看到的名为《绿洲》的月刊,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主办的综合性文学杂志。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一本名为《绿洲》的期刊,是由朱光潜先生题写刊名。

《绿洲》1936年4月1日在北平创刊,前两期主编是杜汶呈。杜汶呈原名杜文成,常用的笔名是南星,另有笔名林栖、石雨、杜南星等。他写诗写散文,也从事文学翻译。1935年,南星从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

学者张中行与南星曾经是“校友”,张中行有如下回忆:“我们最初认识是在通县师范。那是二十年代后期,我们都在那里上学。他在十三班;我在十二班……他中等身材,清瘦,脸上总像有些疙瘩。动作轻快,说话敏捷,忽此忽彼,常常像是心不在焉的样子。对他印象清楚,还有个原因,是听人议论,他脾气有些古怪,衣服,饮食,功课,出路,这类事他都不在意,却喜欢写作,并且已经发表过诗和散文……”(《诗人南星》)

在《绿洲》创刊号上,编者说:“《绿洲》这两个字是有人用过的。我们一则觉得刊物的名字不十分要紧,二则不愿意给一个小东西起伟大的名字,我们宁在这小小的Oasis 上寄托我们的希望。”

关于刊物的宗旨,编者这样表述:

关于本刊的性质,正如我们给几位执笔人信中所说的,“内容不限,但不拟刊载幽默与感伤文字”。我们想把这小刊物做成一个综合的文艺杂志,译作兼载,对于现代性与前代性的东西不愿摒弃任一种而愿加以选择,对于文艺各部门也不打算有所偏重,我们不把诗歌用更小的字排版,不让小说占据了大半的篇幅,多数杂志因兴趣关系不甚重视的文艺理论,也给它留出相当的地位。

《绿洲》是北京大学外语系师生办的刊物。当时在北大外语系读书并有散文在《绿洲》发表的方敬,晚年有《意气尚敢抗波涛》一文,追忆这本刊物得到朱光潜教授的关心:“这个刊物的格式像《水星》,大三十二开,封面朴素,刊头两个绿色大字‘绿洲’就出自朱先生的手笔。”朱光潜先生不仅题写刊名,还提供自己的文章,以示支持。《绿洲》的创刊号发表了朱光潜的《论灵感》。

来看看给《绿洲》撰稿的作者:《农人皮尔斯之幻梦》的作者梁实秋,曾任北大外语系主任。奥地利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M.Rilke)《给青年诗人卡卜斯的信》的译者冯至、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献给失败的人们》的译者李健吾,则是留德、留法归国的学者。李广田、卞之琳等,都是北大外语系毕业的学生。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曹葆华,有《抒情十三章》《寄诗魂》《落日颂》等多部诗集出版,他着力于梵乐希《现代诗论》等西方诗歌理论的译介,推进了中国诗歌批评的现代化进程,以个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启蒙和引导了北平“现代派”诗人群。曹葆华的好友何其芳,1935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他的兴趣不在哲学而在文学,也有诗作在《绿洲》发表。

《绿洲》的另一作者陈敬容,是四川乐山人,1934年,随恋人曹葆华来到北平,当时在清华、北大旁听,爱好写诗。十多年之后,她成为“九叶诗派”的诗人之一。陈敬容的诗歌《等待》在《绿洲》刊发。

《绿洲》上较引人注意的作品还有辛笛的诗和散文,辛笛后来也是“九叶诗派”诗人之一。辛笛原名王馨迪,另有笔名王心笛、心笛。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英国文学。1939年回国,先后在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任教。

第一期《绿洲》刊发了辛笛的诗《无题》:

“朋友,你应该有个家了

———隔院的花开过了墙。”

但我更爱风花的日子,

高风的夜里,

有晕了酒的月亮安心。

你知道,

当轻马车轻碾着柳絮的时候,

我将是一个御者,

载去我自己和我的黄昏。

“是的,朋友,二月雨如丝,

———二月的好天气。”

这首诗后收入《手掌集》,文字略有修改,诗歌题目改为《二月》。

第二期《绿洲》发表了辛笛的日记体散文——《春日草叶》。编者在第一期《绿洲》刊文说:“我们想多刊载一些亲切诚实的书札或日记,本期的‘书札特辑’是一个尝试,希望读者不要以读文章的态度去读它们。”“书札特辑”还刊发了南星译的《歌德致妹书》,叶宜的《叶宜致妹书》(西北游简),殷晶子的《箕茨致妹书》等。

辛笛《春日草叶》主要记述1936年2月20日至3月28日期间,与友人的交往以及课余生活。从清华毕业到去英国留学前大约有一年时间,辛笛住在甘雨胡同六号。这里原是一处道观,主持的道人将它改作客栈。辛笛租的是道观后边的右方小院,虽然住房仅一小间,但关上院门,环境清幽,感觉美好。《春日草叶》对这处小院有如下描述:

住处有花有木,窗下的是一株丁香,春天若果已来时,当不至感及颜色的寂寞;地点也很适中,去市场去学校都不过隔两条街,而繁嚣的市声却只隐隐地传来,觉得辽远,时有啼鸟,给这院落的平静添一点韵响。

辛笛的《无题》和《春日草叶》都是入住甘雨胡同六号以后的作品。

《绿洲》第二期刊登了一则“杜汶呈启事”,启事声明,前两期主编因身体原因“难任繁剧”,自第三期起,“特请王章树先生代为负责主编”。王章树,四川人,是南星的北大外语系同学。然而,遗憾的是,《绿洲》仅出版三期,1936年6月第三期出版后停刊。

——————————————————————————————————————————

作者:景一屏

编辑:谢 娟

发布于 2025-07-12 03:58
收藏
1
上一篇:荒漠变绿洲,梦想还是可能? 下一篇:上线2天神秘下架,“绿洲”究竟隐藏哪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