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十八讲揭秘,两汉时期敦煌的历史变迁与文明曙光

敦煌学十八讲揭秘,两汉时期敦煌的历史变迁与文明曙光"/

《敦煌学十八讲》是敦煌学者樊锦诗的著作,其中对敦煌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书中,樊锦诗对两汉时期的敦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下是关于两汉时期敦煌的一些内容概述:
1. 地理位置:两汉时期的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敦煌市境内,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2. 行政设置:两汉时期,敦煌地区属于汉朝的版图,设立了敦煌郡,下辖敦煌、酒泉、玉门、阳关等县。敦煌郡的设立,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
3. 丝绸之路:两汉时期,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大量商品、文化、宗教等在此交汇,促进了敦煌地区的发展。
4. 民族融合:两汉时期,敦煌地区居住着汉族、羌族、月氏族、乌孙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5. 历史文化:两汉时期,敦煌地区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北击匈奴等。此外,敦煌壁画、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6. 经济发展:两汉时期,敦煌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敦煌成为了一个

相关内容:

《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敦煌月牙泉鸣沙山

敦煌,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连接着东西方文化的陆上丝绸之路干道,就从这里通过。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敦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河西走廊的主体民族是月氏人,他们的游牧区域是以敦煌和祁连山为中心的,范围十分广阔,向东到达河西走廊东部和陇右地区,向西进入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天山东部地区。大约在秦朝末叶,月氏势力日益强盛,击败了同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游牧的乌孙人,迫使乌孙西迁到天山以北地区。就连蒙古高原的强悍民族匈奴,也不得不把首领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送到月氏那里去当人质。

秦汉之际,匈奴在新的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强大起来,先是打败了东边的强邻东胡,又乘秦汉交替时中原战乱的机会,夺得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地区,然后向西击溃强大的月氏,迫使月氏人大举西迁,河西走廊成为匈奴控制的地区,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西部归匈奴的浑邪王统治,东部则由匈奴休屠王驻守。随后,匈奴又向南吞并楼烦王、白羊王和河南王的领地,并进一步向西控制了西域地区,成为中国北方从东到西的霸主。新立的汉王朝也备受匈奴的侵扰,由于没有力量反击,只好用和亲、赠送缯帛的方式换取短暂的和平。

汉朝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渐渐富强起来。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开始筹划反击匈奴的战争。有充足的物质准备,再加上张骞第一次西行所获河西匈奴情报的帮助,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将军霍去病率军越过祁连山,直接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同年夏,霍将军再次进入河西地区,使匈奴的统治秩序遭重创,匈奴浑邪王率部下四万余众投降汉朝。匈奴人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从此,河西地区归入汉朝的版图。

就在夺取了河西走廊的元狩二年,汉朝设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一带归酒泉郡管辖。十年后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武威、酒泉两郡之地,设张掖、敦煌二郡。与此同时,汉朝又把长城从酒泉修筑到敦煌以西,并在敦煌郡城西面,分别设立了玉门关和阳关,扼守西域进入河西、中原的大门。这就是《汉书·西域传》一开篇所说的“列四郡,据两关”。敦煌郡是从酒泉郡中划出来的,是随着汉朝军事力量的向西开拓和灌溉农业区的扩展而设置的。开始时敦煌只是一个很小的郡,但因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很快就发展起来了。西汉时的敦煌郡,下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六个县,包括今天敦煌、安西两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一部分。汉平帝元始年间,敦煌有11200户、38335人,每户不到4人。虽然从人口密度来看,每平方公里只有0.3人,但这些人口集中在六个县中,比以前要多得多了。人口的增长推动了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敦煌六县之一的“效谷”,就是由于任鱼泽尉的崔不意提出的“教力田,以勤效得谷”而得名的,反映了敦煌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敦煌发展的基础,也是西汉进取西域的必要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将军李广利第二次西征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时,就有兵六万人,牛十万头,马三万多匹,其它牲畜数以万计,经敦煌奔赴前线。为了巩固这一基地,汉朝一面迁徙内地贫民、囚犯来此定居,一面征发大批士兵到此戍守。中原汉族民众的迁入,改变了河西的民族布局,推动了生产进步。因此可以说,自从建郡以后,敦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西汉末,中原动乱,河西却富庶平安,许多中原的大族避乱西迁,在河西定居下来。

大族的到来,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也为河西地区增添了熟悉农业生产技术的大批劳动人手。东汉时,河西东部地区常常受到羌人的起兵扰乱,西部却相对比较平安。同时,北匈奴重新强盛,控制了西域,汉朝在西域的统治逐渐崩溃,代替西域都护主管西域事务的护西域副校尉长驻敦煌,而敦煌太守成为汉朝在西域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的实际负责人。清朝初年在新疆巴里坤湖畔发现的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立的《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就是敦煌太守率军进击匈奴呼衍王的记录。敦煌可以说是当时统治西域的军政中心。

【摘自《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作者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荣新江

发布于 2025-07-11 07:44
收藏
1
上一篇:敦煌秘境,千年壁画与丝路文化的瑰宝之旅 下一篇:探寻敦煌千年历史,揭秘敦煌旅游的十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