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小学语文课本上的那篇《飞夺泸定桥》曾给无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座位于海拔2000米高原上的铁索桥,用13根铁链将大渡河两岸连在一起。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共和国元帅中就有7位从泸定桥上走过,泸定桥由此成为中国红色第一桥。

对于泸定桥的记忆,很多人都定格在84年前的那场令世界震惊的战斗,22名勇士英勇夺取泸定桥的事迹注定永载史册,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红军主力渡过泸定桥后,却还有一批人为了掩护红军主力的北上,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战斗,甚至付出了生命。

今年57岁的袁清贵是泸定县一名清洁工,他的父亲袁炳清就是当年负责守桥的战士。
袁炳清原名刘云生,于1913年4月18日出生在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的一个贫苦人家。八岁那年,母亲去世,无法养活一家四口的父亲将他卖给了一户财主家当放牛娃。从此,他受尽财主的折磨,天天挨饿。

1935年春,家乡来了纪律严明的红军部队,红军一位炊事班长看他是一个挨饿的穷苦孩子,就给他盛了一碗“冒尖”的米饭,让袁炳清吃了个饱,而正是这碗让自己生平第一次吃饱的白米饭感动了袁炳清,让他决定跟着红军走。

在鸡场坪战斗中,由于红军歼灭数百敌人,为了报复红军,敌人派来了8架飞机,敌机一边丢炸弹,一边用机枪低空扫射,很多战友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中。一颗在袁炳清与排长身边爆炸的炸弹不仅炸伤了袁炳清的左膝盖,更夺去了排长李忠元的生命。
看到身边一位位战友倒下,袁炳清与炊事班长李家意怀着满腔怒火,架起机枪向敌机射去,当天先后有两架飞机被击中着火坠毁。战斗结束后,为了表彰二排英勇斗争的精神,上级对二排全体进行了表彰,每人奖励了两块大洋和一套军装,袁炳清也被任命为二排的新排长,负责指挥三个班共36名红军战士。
用袁清贵的话说,泸定桥是袁炳清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地方,因为在这个地方,为了掩护大部队继续北上,他带着30多位战士坚持战斗,最终只有9人顺利突围。
在随后的行军过程中,由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袁炳清又跟随红四方面军重新过草地、翻雪山南下。部队到达甘孜时,袁炳清膝盖伤口复发,领导决定让他留下看病。
病好了之后,一心想着部队的袁炳清希望能找到红军队伍重新归队,由于判断失误,在去往成都方向的路上,袁炳清被国民党士兵抓作壮丁,并被捆在树上,受尽折磨。后来在借口上厕所的时候,袁炳清翻墙跑了出来,继续寻找部队,沿途乞讨到泸定,没有找到队伍的袁炳清无奈之下经人介绍做了上门女婿,从此改名换姓,在泸定定居下来。
2009年,袁炳清去世了。那一年,曾经的小红军已经97岁高龄。回忆起父亲生前的往事,袁清贵说,父亲年纪大了之后,每天早上7点多,就会从家里出来,拄着木棍一步步走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泸定县城。

“他天天都这样走,这是他的新长征。”袁清贵说,然而父亲却从来不会去泸定桥,“他是不忍心再去那里吧,当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在那里,可能老人看了心里会难受。”在袁清贵的记忆中,近些年来,父亲只带着自己去过一次泸定桥,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向他讲述了当年战斗的点点滴滴。
“父亲对于后来的生活非常知足,他在世的时候,总是说新生活来的不易啊,多少好战友一个个倒下才换来了今天的生活,要我们一定好好去珍惜。”
除了家喻户晓的泸定桥外,坐落在泸定县城西南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也成为泸定人民的骄傲。

“红军长征在甘孜”纪念馆、“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坐落于四川省泸定县城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与“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相连。
两馆以红军长征在甘孜、川藏公路建设为主要陈展内容,同时布局有泸定城市规划展览、文化馆、图书馆、数字电影院,与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一体构成既独立又相互依托映衬的三个纪念馆。

3馆在走线上以“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为开篇,突出红军征战的不屈精神与坚韧意志,延伸到“红军长征在甘孜州纪念馆”,表现红军在艰苦奋战中与藏族同胞密不可分的友谊。再至“泸定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十八军甘当筑路工,展现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时代精神。

走进纪念碑公园,一个象征铁索与盒子枪的纪念碑高耸在广场正中,通向纪念碑的道路两旁有22根红色柱子,象征当年飞夺泸定桥时的22名勇士。但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烈士早已无从寻觅,只有2根柱子上有勇士的雕像,而刻有名字的也仅有5根柱子,其余17根柱子光秃秃的,什么也没留下,但泸定县城的人民却依旧在苦苦寻找着烈士的踪迹。

驻扎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康巴高原上的武警四川省总队甘孜支队,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自组建以来,先后多个方向作战,圆满完成了“11·22”抗震救灾、“10·3”折多山318国道雨雪冰冻救援行动、“10·11”“11·3”金沙江堰塞湖抢险救灾等任务。

近年来,甘孜支队依托驻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军传人”系列活动,把传统教育基地作为部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大力培塑官兵以艰苦为伴、以奉献为责、以牺牲为荣的职业认同和价值追求,使之进入官兵血脉、思想、习惯,提振精气神、提供源动力,积极打造与支队地位作用、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发展优势和精神高地。

近日,武警四川省总队甘孜支队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举行传统教育基地挂牌暨重温入党誓词仪式。

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下,面对鲜红的党旗,全体党员高擎右拳、神情庄重,重温入党誓词。用激昂的誓言、铿锵的呼声,表达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扎根高原、奉献军营的坚定信念。

打开一扇信念之门,根植一片红色基因。活动结束后,全体官兵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一幅幅震撼心灵的画卷,一封封决胜千里的文电,一件件真实无价的红色遗物,仿佛把大家带到了那段充满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官兵们有的驻足沉思,有的凝神仰望。对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

多年来,每逢重要纪念日,支队官兵都会走进这片红色文化圣地,重温红色记忆,参观长征遗址,追寻前辈光辉足迹,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为埋葬在这里的先烈们擦墓碑、除杂草。

该支队结合“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阵地作用,深入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板报评比、“赓续血脉、矢志强军”主题演讲、新时代“红色基因”先进典型评选等系列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践行长征精神,争做红军传人。支队广大官兵面对繁重任务没有怕苦叫累,面对生死考验没有畏惧退缩,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都体现着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信仰信念。
作者:宋科霖、张文轩、许春林、叶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