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古籍佛理与佛教文物”小谈第712期)在很多正规寺庙里,我们都能看到“送子观音”的造像。在寺庙外,也经常看到一些化妆为“假和尚”的骗子,打着“送子观音”的旗号招摇撞骗。(图:因“不肯去观音”而闻名的普陀山潮音洞,摄于1920年代,本社图片版权所有)

然而,很多略懂佛经的朋友都会问,观音的形象一开始不是男的吗?怎么就变成女的了?而且还多了“送子”的为人民服务的功能?这是怎么来的?(图:普陀山“孕育观音”信仰的磐陀石,据1941年《中国文化史迹》,“在为数众多的题刻中,有“大士说法之处”的题刻”,摄于1920年代,本社图片版权所有)

另有更深入佛经的朋友提出了更深层的质疑:佛经不是出世的吗?对五浊恶世不是采取“出离心”态度吗?为什么“送子观音”形象还热衷于让人们继续沉迷肉身头胎于六道之中?(图:1907年的普陀山太子塔,肉身是否可以成圣?本社图片版权所有)

这就和“观音信仰”兴起的历史有关。而“观音崇拜”在中国愈演愈烈,和一部经典的流行脱不开关系——《法华经》。(图:1922年“翻新”的普陀山太子塔,观音道场下,千处祈求千处应,本社图片版权所有)

而“观音送子”之事也出自《法华经》经文,“若有女人设欲求难,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由于这一部分与儒家伦理“生子”相吻合,于是“送子观音”也随着《法华经》在中国遍地开花至今,演变成民间信仰。(图:1920年代摄于普陀山,南无观世音菩萨,本社图片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