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德”的内涵与价值
“德”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具有多层次和丰富的含义。
1. "道德规范":在伦理学中,“德”指的是个人的品德、道德品质,是个人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的体现。比如诚实、守信、仁爱、正义等都是“德”的体现。
2. "政治哲学":在政治哲学中,“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指的是统治者的品德和能力。儒家思想中,君主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等“五德”,才能称得上是“有德之君”。
3. "宇宙观念":在道家哲学中,“德”与“道”紧密相连,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内在规律和道德本质。
4. "个体修养":在个人修养层面,“德”是指个体内在的精神修养,包括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道德修养。
总的来说,“德”是关于人的行为、品德、道德修养的全面概念,既包括个人的道德品质,也包括对社会、对他人的道德责任。在中华文化中,强调“德”的修养和提升,是做人的根本。
相关内容:
道生了万物以后,道希望万物能够一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道的这个意愿就是德。如果没有这个意愿(德),虽然这个世界有了万物,但是,未必能够存活下来,并且一路顺利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下去。所以说,是道生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这就像你我,父母不生我们,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生了我们不养育我们,我们也很难长大成人。所以,德是对万物都有好处的。道既然希望万物能够一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道就绝不会无聊到生一些无用的、无德的、甚至是有害的东西出来。所以,万物都是有作用的、都是有德的。换句话说,就是每一种东西的存在或多或少对这个世界都是有好处的。万物的这种德叫做先天的德,是生下来就已经拥有的,由道所赋予的。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可以分成两种,“物”和“事”,合起来就是事物。所有的“事”都是由“物”的运作而产生的,没有“物”就不会有“事”。在这个世界里,德就是附着于万物而有利于万物自然发展的东西就叫做德,因为德是“事”而不是“物”(“道”才是物,如果“物、事”不分,就很容易把“物”才有的特性说到“事”的身上去,或者相反)。换句话说,凡是对大家(整体)都有好处的就是德,只对个体有好处的就不是德。在万物里面,人是例外。人是万物之中唯一会违反道的一个物种,正因为他有能力违反道,所以就有能力丢失德,同样也有能力增强德,这些后来所增强的德就是后天的德(通过修道而得来的德)。所以,人既有先天的德也有后天的德。人以外的其它万物只拥有先天的德,不具备增强德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拥有后天的德。
在人类社会里,德从表现上来看还可分为两种:上德和下德。上德的表现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平时不留意,一下子还看不出来。而下德却是刻意表现出来的,为的是炫耀。为什么要炫耀?因为想要达到某些目的。如:让他人羡慕,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等。所以,你有目的地炫耀自己的德,那么,你的德就会沦为下德。所以,德从表现上来看可分为两种,上德(自然流露的)和下德(刻意表现的)。从获取的途径来看也可分成两种,先天的德(道所赋予的)和后天的德(通过修道而得来的)。德就是从道中获取的东西叫做德,不管是先天的德还是后天的德。区分在于先天的德是由道给你的,是你被动得来的。后天的德也是由道给你的,但是,是由你主动向道要来的。所以,一切的德都是从道那里得来的。
举个例子说明后天的德。比如说,你做了一条水渠引水灌溉了大家的田地,这就是德。只灌溉了自己的田地那就不是德了,尽管都是在引水灌溉。最高的德应该是利万物而无任何刻意的自私的成分在,只要有一点点这些成分就只能是下德了。再举个例子说明先天的德。比如:哺乳动物刚生下来就会吸吮,就会找奶吃,从科学上来讲这是进化的结果。从道的角度来讲就是从道中继承来的德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本性或禀赋。万物靠很多这样的德才能在天地间存在发展(想想看,如果哺乳动物刚生下来不会主动找奶吃,那肯定无法生存下去)。
根据以上的描述,很多人就会认为德就是要做些什么,或做些有益于万物(整体)的事情,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相反的,有时候最高的德反而是什么都不做,就像天地那样任由万物生长,不据为己有;不自恃己能;不控制它们,这反而是最高的德。如果什么都插手进去干预,那不但不是德反而是祸害了。所以,不管是什么事物,只要它有益于万物、有益于整体、有益于大家的都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