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一声炮响。上海的江面上浮起模糊的雾气,英军炮艇贴着浪头,把旧秩序打成千疮百孔。不需绕弯子,租界,就这样成了中国人骨子里最别扭的记忆之一!无数条款签得脸青,但历史推着国人,往前走。租界到底有多少块?谁敢拍胸口说准?有人说三十多,有人说四十多个,抑或三十八块?连档案里都乱成了一锅粥,至今仅剩谜团。

看数据,其实只是一种折中。晚清时期,本就官僚糊涂,租界你来我往,刚签下的转手就能丢,从来没人能全数查清,多的、少的、有效的、失效的,统计口径全都乱成麻花。只有一点明确:上海租界,跑在所有前头,直到最后才收束,兜兜转转,历史折痕清晰地刻在城市街头。谁料1845年英人步步进逼,《上海土地章程》一道明文,把租界牢牢钉死在地图上?等法国人、日本人、美帝国主义再跟着钻空子,局面就越来越鸡飞狗跳。

上海租界是个什么光景?十九世纪末的黄浦江边,风大潮急。租界里西装革履,女装亮丽,小洋楼一座接一座,五颜六色的国旗从早飘到晚。可绕道外滩,就成了另一副天地。中国百姓穷得要命,租界墙外冷风嗖嗖。吃饭都成问题,哪管得了隔壁舞会到底跳得什么时候?有人觉得租界是悲剧,但真要搁那个年代,也没几个人能想着反抗,那些优势资源全给洋人分去了!奇怪,居然连吃饭穿衣都能是两个世界。

厦门,紧接着步了上海后尘。谁会记得厦门的租界也曾轰动一时?英国人航海走得勤,把厦门商道也占了。租界一开,厦门港的风从此不再纯粹。英人在私自填海,本地渔民看着沸腾,最后还是靠群情激愤,才算让英国人稍稍收手。这种零星小规模的反抗,竟然在当时已是奇迹?耐人寻味啊!等到1930年,总算收回来。可惜很多遗存,被现代建设一拆再拆,剩下只零星几座门楼甚至无人问津。

天津租界又是另一幅景象。洋枪洋炮、兵舰码头,一派铁血气息。八国联军一来,抢地皮的如抢白菜。天津城内风格急转直下,西式建筑、商行学堂骤然增多。街上来往的俄国商人拉着手风琴,法国女郎唱着奇怪的曲子。德奥败走时,天津的租界也“被动”拿了回来。可仔细想想,这自发的归还谈不上自豪。因为不是主动争取,随便蹭了个空子而已嘛。哪有真让人扬眉吐气一说?倒是天津人至今对西餐餐具的讲究,竟是那时淘气留下的。

汉口租界有点冷门,却同样特殊。1858年被按头签下,国际商行纷纷立户。汉口的繁华好像一夜之间靠外力催生。码头、银行、外籍租界警察队,一切都洋味十足。平民其实很难得实惠,倒是冒险家、投机者趁机发家。后头打仗,日本人也不敢轻易碰租界——这里有太多外国人。汉口租界那段岁月,混杂着慌乱和油水,不过胜在过往烟云都还留有点遗迹。

租界到底彻底拖垮中国吗?可能没那绝对。有人在旧书摊里翻到上海的地图,发现租界内修好了马路,建起了医院,中小学也不像城里老区那么破旧。这是多少有点讽刺。租界的存在,的确为中国社会无奈开了一道逼仄的窗。西方人带来了机器、技术和混血思潮,苦涩之下,某些中国人也悄悄摸到了新东西。中西融合,在饭桌和课堂无声完成。

不过,绝大多数普通人还是没好日子。租界外面,鸦片泛滥;租界里面,灯红酒绿。有人熙熙攘攘进租界讨生活,有人却连资格都没有。洋人日子好过,普通百姓却只能望洋兴叹。说租界滋养了进步?肯定不全对;说租界只带来损失?历史也不全认账。抗战时期,更复杂。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租界成了难民“后院”。外面战火连天,里面却还是笙歌未停。租界成了数百万国人临时避难所——有17个中国人就有1个躲进租界,这怎么评说?今天想想,时代和个人的命运,远远不是一句“落后就要挨打”能概括。偶尔还真有那么点讽刺。

天津租界的老巷子里,还能遇到外国人开过的洋行。偶有细心人,会看到门楣的雕花残破,有几块还依稀露出英文拼音。几栋房子外墙刷新的油漆被新开发的小区包围,中西结构如拼贴画般尴尬。有些看热闹的游客,会问导游:这到底算谁的地界啊?其实,这样的疑惑早就成了历史折痕——说到底,都撤了,全是中国的。

上海外滩那排欧式楼群,摩肩接踵的游客里,偶尔有老人低声嘀咕,“以前这不让我们进的。”有人也许根本不了解那曾是“禁区”。现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多数人只在意自拍和背景,早忘了这里的皮肉曾是多少先辈换来的。怎么说呢?有的时候,城市的繁华和屈辱就是分不开。

但换个角度说,正是租界的“刺激”,让民族危机盘旋在社会心头;也许正因为那段却步不前,才有后来被迫奋进的动力。不管是不是客观,毕竟我们只能承认:租界确实带来了技术、制度、资本和冲击。混乱之下,有人沦丧,有人咬牙进步,命运走向从来双向奔赴。时代把每个人都裹挟在里头,没人单独掌控自己前途。

当然,不可否认的,租界造成的失地和离散,是一笔再难还清的旧账。但你说租界带来的西式现代文明,全都该感谢洋人?这话说重了。国人的觉醒,才是后来百年历史的主导。那些钟楼、警察厅、酒吧街,生活的烟火味、混杂的人情味,毕竟还是刻下了太多瞬间。到底该怎么看待这段历史,真没办法用几句话定断。

现在,租界的遗址成了人们口中的“怀旧符号”。又有多少人把它当作教训?又有多少人仅仅把它当成旅游打卡的风景?历史就这样吊诡地并存着创痛和繁华。租界,带着伤疤,也留下光影。如果不是那一段段屈辱,中国城市的模样或许完全不同;但如果彻底否定那段历史,又像是抹去了太多真相。

上海的亚细亚大楼、天津的静园、汉口的青年会,今天已经没有列强的脚步声,只有游人和回忆。但只有真正走进去,触摸那些凹凸的墙壁、斑驳的石板,才能感受到历史从未远离。城市的呼吸,始终带着几分杂色。

5秒广告时间:感谢各位观众老爷,解锁五秒钟免费阅读全文啦!蛋挞先生码字不易,请多多支持,点赞评论三连送给创作者最好不过咯~
到底租界积压了多少故事,又给现今留下什么?谁也说不准。事实是,这里太阳照常升起,幸福和苦难都补上了新的一页。回头看,也许遗憾,又未必,全凭各自心中有数,仅此而已。
文|蛋挞先生
编辑|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