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八方汇聚风情,碛口古镇绽放(26)文化盛宴

四面八方汇聚风情,碛口古镇绽放(26)文化盛宴"/

碛口古镇位于中国山西省临县,是黄河上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镇。这里因黄河流经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河港口,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物资集散的重要地方。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碛口古镇的特色:
1.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碛口古镇位于黄河中游,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是连接北方与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地形险要,历史上曾是军事要塞。明清时期,碛口古镇成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商业中心,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2. 古镇风貌 碛口古镇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为主,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古街道、古桥梁等。古镇的街道布局独特,呈“一”字形,街道两旁是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商铺、庙宇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建筑有西湾村、李家山等。
3. 文化遗产 碛口古镇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如古镇的剪纸、刺绣、木雕等手工艺品,以及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民间信仰等。
4. 自然景观 碛口古镇地处黄河中游,周边自然景观丰富。黄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壮观的“S”型大弯,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湾”。此外,古镇周边还有碛口大峡谷、西柏坡

相关内容:

山西之行,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碛口古镇,虽然曾经去过一次,但他那古朴的风貌驱使着我想要再去看看。

碛口古镇位于山西临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据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中心,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因水运而成为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

碛口有一条湫水河,为黄河支流。湫水河流入黄河时带进大量泥砂,在黄河上形成一块被称为“碛”的地方,也就是砂石积成的沙滩, 使得黄河形成波浪起伏形的一段一段积流,这就是“大同碛”,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二碛。这里河道被挤占,河床陡然变窄,河中暗礁密布落差巨大,水流湍急波浪汹涌,其势仅次于壶口瀑布。碛口古镇因位于大同碛入口处而被称为“碛口”。西北的货物经由内蒙水运到此后,迫于黄河的凶险不敢继续行船,只能将货物转由陆路使用骡马骆驼等运输工具继续运达太原等地,远至北京、天津、武汉、以至沿海等各大城市,或把关内物资经此运往西北。随着中转的船只不断增加,镇上商贾云集船家聚会,当地的货栈、票号、当铺、镖局及各类作坊陆续兴起,最多时各种店铺多达数百家,其中不乏著名商号票号,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之称。迄今,古镇上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以来店铺、庙宇、码头、民居等各式建筑,整个古镇原始质朴,当地百姓生活如常,被称为“活着的古镇”。


下午到了碛口,停车住宿,一顿忙活后向古镇走去。几年前来过一次, 对这里还算熟悉。古镇不大,一条老街为主,大概200来米长。进到街里直接走向黑龙庙。黑龙庙坐落在碛口的最高峰上,说是最高峰,其实一般速度从下面到山顶也不过十几分钟,但它却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卧虎山,卧虎山伫立在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走到庙前,古镇风貌、湫水微澜、黄河波涛,还有对岸高耸的红龙塔尽览无余。黑龙庙是个多神祇供奉庙宇,里面立有黑龙、河伯、风伯、关圣帝、华佗等人的雕像,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里祭水、祭河、祭风、求发财、求平安等等,保佑往来船只平安,商家诚信兴隆,人人健康安宁。关羽是山西人,因此,山西对关羽情有独钟,他既是当地财神,又是保护神,甚至在有些生意人的心目中关羽还是一个祖师爷,因为关羽也是个小贩出身。庙里有座乐楼,就是戏台。戏台音响独特,声彻数里,两边廊房数间可作看台,是当地一绝。每逢年节社火,这里必会吸引黄河两岸十里八村乡亲们看戏娱乐。漫步在黑龙庙,我更喜欢的是山门上一副石刻对联,“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七言十四个字道尽了碛口古镇的人文地理、风土民情。


天已经黑下来。出了黑龙庙,踅向古镇老街。此时街上已经灯火通明。沿街走过,漫无目的看着什么。一幅“大德通钱庄”匾额映入眼帘。“大德通”,祁县乔家的票号,他也把钱庄开到碛口来了?噢,他应该把钱庄开到碛口。山西祁县乔致庸在包头创建复盛公商号,生意遍及全国。买卖日益做大,资金往来日趋困难,始建大德通钱庄,以实现“汇通天下”的理想。清末时,大德通钱庄成为朝廷的财政银行。

山西的地界儿自然少不了醋,也就少不了醋坊。古镇上醋坊可说是一家挨着一家。走到一家名为“天元居”的老醋坊前,屋里一幅贺龙元帅的肖像吸引了我,进得门去。这是一个三开间门面,半爿卖醋,另半爿卖酒,卖酒这边是“景荣源酿酒坊”,也是一家老字号,唐贞观年间立灶开锅,千多年在吕梁一带颇有名气。1945年,贺龙率部驻军吕梁时接管了景荣源酿酒坊,所酿之酒用于奖励有功将士等。山墙上一个展示栏中介绍了这段历史。后来,酿酒坊与天元居醋坊合并在一起。说到酒还有个趣事,几天后到应县参观木塔,住宿酒店边上也有一家酒坊,走进去随便看看,店家向我推荐一款白酒,48元一斤,为了说明物有所值,她拿出一个酒瓶对我说,这个酒装在桶里是48元一斤,装在这个瓶里就是318元一瓶,加个包装竟然悬殊如此巨大,令人咋舌。有些扯远了。天元居是一家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作坊,民国5年、8年碛口重修黑龙庙时施银商号361家,天元居位列其中。天元居是前店后厂式作坊,规模不大,主要为了在古镇上起个宣传的作用,很多游客游罢古镇后买上一、两桶醋,醋坊会给邮寄到家。店家非常热情,带着我们参观作坊,并简单介绍了制醋的工艺。见我们意犹未尽,店家邀我们第二天早上过来看看酿醋的流程,还向我们介绍了酿醋的刘师傅。后来得知,刘师傅既是酿醋的师傅、也是这个酒坊的股东,浸淫醋行多年,是一位老师傅了。


古镇转了一圈,有些累了,也有些饿了,信步走到一个小吃街里,一对善良的老人留住了我的脚步。简单的木棚,操作间、储藏间、店堂都在棚里。老汉应酬外场,女子“后厨”操作。墙面上贴着一幅“菜单”,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以各种面食居多。看着菜单我有些发蒙,有些小吃竟不知是什么。

碗凸,将碗蒸热,擦掉水珠,荞面糊舀入碗内,上锅后大火猛蒸,二十分钟左右出锅,把未凝的荞面糊摊到碗内边沿后自然冷却,形成一个类似于凉粉的食品,它附在碗的里面,好像从碗里脱出一般,因此这种小吃叫碗脱,当地人说话带些口音,把碗脱叫成碗凸。吃碗凸时放上辣油、芝麻酱、老陈醋,另加一勺臊子,味道厚重鲜香适口,尤其夏天暑热时吃上一碗,十分的舒坦。

山西还有很多小吃的名字都很 “怪”,再说一个叫“抿圪斗”的食品,主材是小麦或者豆面,用水调和,稍微软些。一块不锈钢板,上面打了很多的孔,一个压板,有点像抹灰的抹子,和好的面放在钢板上,手握压板使劲按压,面从孔中落在下面的汤锅里,煮熟后放上臊子、辣子、陈醋等调料,一碗美食就告完成。“抿”有按压的意思,在这儿就是压,面煮熟后有点像蝌蚪——蛤蟆咕嘟,因此,这个小吃叫“抿蝌蚪”更准确,同样是因为口音的问题被叫成了“抿圪斗”,使得外来的人云山雾罩不明就里。

还有炒擦擦、沾栲栳、炒恶、沾合愣子、炒冻山药鱼鱼,这些一概不知。当然也有凉粉、米粉、土豆粉、面条、水饺、馄饨等等常见的小吃,二、三十个品种,每天吃两样,可以吃个十天半个月的。

山西是一个土地相对贫瘠的省份,过去这里水稻、小麦之类细粮少,豆类、玉米、薯类等杂粮多一些。汉族本就是一个“好”吃的民族,这在山西表现得尤其出色,当地人粗粮细作,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小吃。主材的本色味道,加上陈醋的酸、辣子的香、独到的臊子,带有地方特点的小吃就这样吸引了每一个外来人的味蕾,让其欲罢不能。不仅仅是小吃,鸡鸭鱼肉在山西也做出了“彩儿”,山西菜肴虽然没有进入“八大菜系”,但他的名气实在不可小觑。


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醋坊,刘师傅已经开始干活了,见我过来他放下手中的活计给我讲了起来。镇上的醋坊都是小作坊,每天也就酿个几百斤醋,主要是给游客做些宣传展示,外面还有工厂能够批量生产。酿醋和酿酒相似,但酿醋的师傅能够酿酒,酿酒的师傅不一定能够酿醋,酿醋更加复杂。

酿醋的主要材料是高粱。酿醋有几个步骤。第一步是蒸,先将高粱磨碎浸泡,然后上锅蒸一两个小时,出锅放凉。第二步是酒曲发酵,在熟料中加一些麸皮、谷糠,放入适量的大曲和红糖,搅拌均匀后放入缸中发酵,加入红糖是调色和加快发酵。如果酿的是枣醋,将大枣碾碎去核儿后同时搅拌。酒曲发酵一般是6天,然后加入醋酸再次发酵15天。两次发酵的时间是21天。“醋”字是表意字,左边“酉”古时为酒器,引申为酒,右边“昔”是二十一天之意,意思是醋由酒出,需要发酵21天。第三步是熏制,将发酵好的原料放进大灶的缸里柴火加热。这道工序有点深奥了,抄录酒坊一块展板上的介绍,“熏醅是酯化过程,通过熏醅使醋增色、增香、增酯,还可以抑制细菌的增长”。第四步是淋,淋醋要用山泉水,烧开后倒在熏醅好的“醋梢”上,放入大缸里,缸下边装一个出水口,醋顺着出水口流到另一缸里,反复倒缸,一方面使得醋酸及有益成份从“醋梢”中过滤出来与水充分融合,另一方面让醋更加干净透亮。这时的成醋就是熏醋。第五步是晒醋,夏天晾晒冬天捞冰,经过三年以上才能成为陈醋,有三年、五年陈醋,长的有八年陈醋,这时缸里的醋只剩下初晒时的一半到三分之一。

醋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早期醋叫“醯”(xī),这也是一个表意字。据说商纣王令山西送酒到都城,到达时酒已经发酸,纣王品尝后吸了一口凉气,发出了“嘻”的声音,妲己奇怪问之为何酒,侍卫赶紧是“唏”,因为酒是用酒器盛放,所以就叫做“醯”,这就是“醋”的起源。又据说杜康酿酒,酒糟堆在一边二次发酵成为醋。都是传说,不可当真。

山西很多地方的水质偏硬,因此,这里的人们多喜欢吃醋或其他一些酸的东西中和水中的碱性。山西有个顺口溜,“没熟的枣,山楂露,娘们争风,老陈醋”。“娘们争风”自然是笑谈了。

酸甜苦辣咸五味,酸排第一或许有些说道,这是因为各种味道对人的味蕾刺激程度不同,而酸的刺激当为第一。单一味道感觉不大,多种味道调和在一起时,味蕾会首先感觉到酸。

醋是个好东西,尤其山西老陈醋中富含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且自带药性,具有增加食欲、预防感冒、软化血管、降低甘油三酯等功能,据说适当喝醋还有美颜的功能。临走时买了一桶红枣醋,每天喝上半杯,有病治病、没病防病,是不是很惬意。


碛口的古镇好,碛口的村落也好,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建筑。

李家山村,村如其名,位于大山深处,黄河岸边,窑洞式建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游李家山游的是感觉,从喧嚣的碛口古镇来到山村,好像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古镇边上的村庄竟是如此静谧,感觉十分诧异。游客少了很多,除了叫卖大枣等一些农副产品的村民,其他村民也见不到几个。村里有个李府大院比较有名,画家吴冠中曾在这个院子居住。吴冠中在这一片写生时发现了李家山村。

碰上一个在外面做事的村里人,他对李家山有自己的认识,这里虽然靠近古镇,但旅游资源欠缺,只是一些明清时期的房子,没有什么其他可看的东西。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里留下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有些人卖个大枣什么的,因为没有其他生意和事情可做。村里的旅游留不住人。

其实我也有这种感觉,靓丽的山水、蜿蜒的小路、独特的建筑、朴素的民风,刚进村里觉得新鲜,转一圈后却觉得没什么可“玩”的地方,没有餐饮、没有住宿、没有商店,土特产品也只是有限的那么几种。更主要的是无法走近当地百姓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生活,游客和村民基本不相往来,也就没有两者之间那种心灵上的交流。人们来到这里看到的都是一些外在的东西,自然是到此一游拍几张照片就想着离开了,因为环境不留游客。李家山的旅游重点在于民居建筑,在于当地的人文风情,让游客融进山村、贴近村民才是旅游接待的成功。


距离古镇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著名的小村——西湾村,这也是一座山村,小山南坡,四十多个宅院依山而建层叠向上,即有层次感又全部朝阳便于采光,由于房屋顺山层叠,下一层的屋顶就是上一层的院落,充分利用了山区有限的空间。山西很多山村都是这种建筑形式。宅院里一应设施齐全,生活十分方便。建筑上砖雕、木雕、石雕、石匾、门额随处可见。宅院多是明清遗留,有些已经300多年。一道围墙把几十座宅院围在一起,好似一座大型城堡一般。城堡中南北方向有金、木、水、火、土五条巷子通向各个院子。现如今围墙已经残缺不全。解放战争时期,西湾村建有晋绥纺织厂,生产“双狮”牌土布,是当时的名牌产品。

围墙大门内立着一座牌坊,不知为什么靠墙矗立。正巧有个村民路过,赶紧上前问上一句,他告诉我们这是个贞节牌坊,原来墙边有个小庙,早就拆了砌成围墙。原来如此,环境变了,也就看不出它的真容。

与李家山村相比,西湾村显得更加萧条,少有游客,没有旅游设施,虽然几家门外有吃饭住宿的招牌,但大门紧闭不知是不是正常接待客人。也许是中午饭口的缘故,村民显得更加稀少。

碛口的山村旅游不如古镇。这里的山村游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同时要和古镇旅游结合在一起,成为古镇游的一部分才会有起色。脱贫是起点,富裕是前途,把旅游和走向富裕挂钩,旅游才有更好的出路。


喜欢碛口古镇,正是因为喜欢,我才一定要“吐吐槽”。黑龙庙最里面大殿的廊下有两幅壁画,其中一幅前面立了一块维修黑龙庙的纪念碑,石碑距离壁画不足1米,使得这幅壁画无法正面欣赏,只能从侧面观看,很不方便。立块碑留个纪念无可厚非,选个合适的地方是否更好。另一个问题是在一些老字号门口装有一块展示木牌介绍这个字号或建筑,但这块牌子装得有些高了,高过人们视线很多,以至于游客需要仰着头费点劲才能看清。虽然这些都是小节,但在游客心目中这是古镇的旅游接待理念。有些吹毛求疵了,见谅见谅。


古镇值得多待几日,碛口的很多村庄值得好好看一看。因为后面还有一些景点,不舍中离开碛口。

走出古镇不远,就见河边立有一碑。停车上前,碑上书写“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率中央机关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并取得伟大胜利,一年后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毛主席称之为“赴京赶考”。东渡黄河的地点就在碛口镇高家塔村。渡河后的毛泽东主席面对黄河天险开始考虑黄河治理的问题。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立碑为念。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渡口,没有什么现代化的设施,松软的沙滩上开出一条小道通向河边,往来人员和车辆沿着小道上下渡船。如果说有变化的话,也许只是渡船从摇橹撑蒿的木船改成机动铁船。

“自诩”这次山西之行为“红色之旅”,却不想离开碛口时他竟又送我这样精彩的一页。谢谢碛口。


2021年5月,于北京


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黑龙庙

碛口古镇-黑龙庙

碛口古镇-黑龙庙

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

李家山

李家山

李家山

西湾村

西湾村

西湾村

西湾村

西湾村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

渡口

发布于 2025-07-08 10:45
收藏
1
上一篇:百年小镇风云录,探寻兴衰史背后的历史足迹 下一篇:听黄河惊涛拍岸,观碛口物阜民熙——探访“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古韵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