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字,小篆字形如下:

“甫”字,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男子美称也。从用父,父亦声。”“甫”字为什么是男子的美称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男子之美称也’,《春秋》:‘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谷梁传》曰:仪,字也;父,犹傅也,男子之美称也。《士冠礼·字辞》曰:伯某甫,仲、叔、季,惟其所当。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甫是丈夫之美称。按甫者,男子美称。某甫者,若言尼甫、嘉甫、孔甫,谓之且字,且者,荐也。五十以伯仲乃谓之字。以下一字为伯仲叔季之荐,故曰且字也。甫则非字,凡男子皆得称之。以男子始冠之称,引申为始也。又引申为大也。‘从用父’,可为人父也。……士冠礼甫作父,他经某甫之甫亦通用父,同音假借也。”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甫,是丈夫的美称,孔子为尼甫,周大甫为嘉甫,宋大夫有孔甫,是其类。”
“甫”字,男子美称,古代用作男子的表字。《士冠礼》中通过“伯某甫”等形式,结合“伯仲叔季”的长幼排序,赋予男子以“甫”为尾缀的表字,体现成长与社会地位的认可。从文字结构看,“甫”字“从用父”,象征可为父的成熟与责任,因与“父”音近而假借。“甫”不仅是对个体的赞美,也是对男性成年与社会责任的一种文化肯定。

“甫”字如何演变而来?
古文字学家刘钊先生《古文字构形学》第109页,第七章 古文字中的“变形音化”中指出:“甲骨文‘甫’字作(见图),结构为从屮从田,应是‘苗圃’之‘圃’的本字,后因借为‘男子美称’的‘甫’,遂又造一个‘圃’字为之。”

西周金文中的“甫”字,一般写作(如上图),从父从用。刘钊《古文字构形学》认为:“这种写法乃讹变的结果,下部讹变为从‘田’。古文字中凡是从‘田’或类似‘田’形的字,在发展演变中常常类化为‘田’。这与周、葡、帝、朿等字的讹变过程如出一辙。‘甫’字上部从‘屮’变得向一遍弯曲,已渐渐与‘父’字形体很接近,于是人们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为的有意识的改造,将甫字上部弯曲的笔画改写为‘父’字,并以其为‘甫’的读音,于是会意字便成了形声字,这也便是《说文》认为‘甫’字‘从用从父,父亦声’的由来。”
认为从父从用的“甫”字是由从屮从田的“甫”字即苗圃之“圃”的本字讹变而来的古文字学家还有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周法高(《金文诂林》)、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董莲池(《新金文编》)、季旭昇(《说文新证》)、李学勤(《字源》)等。

关于“甫”字的来源,谢明文博士持不同的意见,谢博士认为金文中从父从用的“甫”字起源的“捕”字的初文。谢明文博士《商代金文研究》指出:“商代文字中(见前面从屮从田的“甫”字甲骨文字体图片)类型,可隶作‘屮田’(上屮下田)。一般径释作‘甫’,认为即园圃之‘圃’的初文。关于(从屮从田)类形与作(从父从用)类形的‘甫’的关系,传统说法认为前者下部的‘田’形讹变为‘用’,上部的‘屮’形变形音化为‘父’,则演变为后者。据金文中的相关资料,‘屮田’(上屮下田)‘甫’两系字有着不同的演变路径与用字习惯,‘屮田’(上屮下田)‘甫’应无关,两者必是两个不同,前者是‘圃’的初文,后者可能来源于甲骨文中的(见上图)类形,它可能是‘捕’字初文,‘捕’是在初文基础上添加意符产生的后起形声字。”
本文认为以上两种关于从父从用的“甫”字来源的观点都值得商榷的。理由有以下几条:一、从父从用的“甫”字,似乎是从西周才出现的,西周之前未曾见。这说明“甫”字可能是西周时期才创造出来的新字。二、从西周金文及文献中“甫”字的记载及运用来看,“甫”字和“父”字在形、音、义这三个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甫”字极可能来自西周时期的“父”字。三、从“甫”字用作成年男子表字的使用习惯来看,“甫”字极可能起源于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下面就以上三点进行论述。

从父从用的“甫”字,目前最早的是西周早期的“作甫丁爵”(《殷周金文集成》9052),铭文:“乍(作)甫(父)丁宝尊彝。”此处的“甫”用作父母之“父”,说明两字音义相通。“甫”的上古音是帮纽鱼部,“父”字上古音是並纽鱼部,“甫”“父”同属鱼部字。“甫”“父”两字的通假属于本部通假。据王兆鹏《上古出土文献韵部亲疏关系》的研究,鱼部本部通假的频次有302次。
到西周中期时,“甫”字在金文中的用法,除了可以用作父母之“父”之外,也用作表示男子的表字。如“秦簋”(《铭图续》407),铭文:“秦作朕考甫(父)乙囗簋,用追孝,祈万年,孙子子其永宝光。”此处的“甫”通“父”。
西周中其的“倗叔壶”(《铭图》12401),铭文:“叔作田甫(父)宝壶;唯廿又六年十月初己卯,倗叔作田甫(父)宝尊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此处的“甫”用作男子之字的“父”。

从西周中期开始到春秋时期,“甫”字的用法不在单纯,除用作父母之“父”外,还可用作夫人的“夫”,用作捕猎的“捕”,用作豆形器自名的“铺”等。除了字义的变化外,在形体方面,从父从用的“甫”字因受到从屮从田的‘屮田’(上屮下田)(圃字初文)的影响而两者字体趋同的情况,出现了今人所见的从“甫”的一系列的字,如圃、捕、铺等。

“甫”字,《说文》说:“男子美称也,从用父,父亦声。”“甫”字和“父”字的关系,可能不仅是音的关系。从字形上说,“甫”字是在“父”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意符“用”字。“用”,有任用、功用之义。“甫”字,为何用作男子的美称、用作成年男子的表字?这与男子由幼年成长为成年,可为人父,举行冠礼(成年礼)等有关。
据《仪礼》等儒家经典记载,冠礼起源于周代,属于周公制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冠礼(成年礼),表示男子成年了,成为有用的人了,且可以婚娶,可以为人父。这可能是“甫”字,在“父”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用”字的基本含义。
综上所述,“甫”字的起源和苗圃的“圃”的初文“屮田”(上屮下田)没关系,和“捕”字的初文也没关系,“甫”字的起源和西周的冠礼(成年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