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的城市格局,许多人一提,不由自主感慨一句:“腿一迈,车一开,十几公里还没出城区?”别看今日郑州高楼林立、地铁如织,这一切折射的可不是一份自来的幸运,而是一连串跌跌撞撞、拉锯反复的挑选与争夺。

河南,地理上的“中”,历史上的“心”。别的不谈,光看2020年的数据,河南那将近一个亿的人口,位列全国第三。那些信誓旦旦谈工业的人,不妨先去中牟的麦田望一圈,眼前全是人——不是白菜价的数字,是活生生的土地与饭碗。

水网密布,平原绵延。人口既多,又稳。到底为什么这么多人扎根在这里?这不光是土好,历史更厚。郑州、洛阳、开封,每一个名字单拎出来,随便抓一个考古成果,都能砸晕隔壁省的“地头蛇”。但要说分县划区的线是怎么一步步拧紧的,说简单,那是糊弄。

郑州不是天生的郑州。上世纪中叶,她只是5.2平方公里、16万人口的小城。战乱刚过,大家手里都不宽裕。苏联专家来了,郑州也要“正规化”。城市分区没得谈,就是要盖棉纺厂,拉铁路专线。工业摆在西,水源留给城市东。别笑,市政就是从“工”和“民”两手分别抓的。

回忆里,西部的棉纺厂全国支援,二砂一落地,德国专家瞪着眼,生怕厂子哪天挨炸弹。那厂墙厚得离谱,据说就是照着战备标准搞的。能怪他们神经质吗?二战之后,活下来的德国技术人员能不小心眼吗?

分区最早都是数字,陇海区、二七区、建设区,后来回族聚散的地方单列金水回族区。其实就是现在的管城区那块地带。那会儿郑州不过管主城区,郊外县统归开封。开封下属那些县,尉氏、兰考、新郑……名字鳞次栉比,郑州沾不上边。

到了1958年,戏法一变。荥阳、新郑、登封、巩县、密县几块被划给郑州,真正意义上有了“下辖县”的气势。城市大发展、工业区也就叫得应口气了。郑州的区划框架跟现在差不多了,可惜中牟还不在手。

好景不长,1961又把这些县还回给开封。就像赶鸡进窝,没多久又赶出去。郑州留下五六个最主要的城区,隔三差五还试着扩扩面积。每增长一口人,城市的壳都被撑大一圈。只是,老城区也总是有限,哪怕再怎么折腾,空间卡得死。

70年代末,城市边缘只是农田。北三环、文化路全是种地的,二七塔就是郑州的天际线。啥叫高楼?稀奇物种。有人回忆说,那会儿楼房都埋在林里,天高树密。城区人口也就六十多万,连现在一个区的人口都不如。

突破在80年代悄悄显现。1981、1982年,老鸦陈、新密被单独拎出来设区。那时郑州一度下辖了8区1县。1983年中牟、新郑、登封、巩县、密县统统归郑州,顶格下辖14个区县。数一数,得,满打满算就是现在的骨架子。

但划干净了未见得管理清楚。有人觉着区太多,经济拉扯,琐事缠身。于是1987年,区县被裁撤、合并。金海区、郊区打包成邙山区,地名挺有意思,可惜也只火了十七年。其实,这也侧面反映了地方发展的困境,是不是权力和利益都能拿捏得合适?谁说得清!

90年代开始,县改市“风潮”席卷,每步调整都是利益交换、发展诉求和历史遗留的产物。巩县、密县、登封、荥阳、新郑一个个升格为县级市。这也不全是“面子工程”,有人说升级就有钱发。可房价那会儿也没今天“疯狂”,地级市扩权与新区、高新区的设立,矿藏、工业园,都是经济飞跃的加速器,老百姓不见得能一眼看到“好处”。

新世纪后,邙山区撤了,化整为零整合为惠济区,一堆管理新区、功能区诞生:经开区、高新区、郑东新区、航空港……这些区名一串够唬人。但你真要住进这些新区,不出十年,也能看出热闹与虚实的区别。GDP蹭蹭往上涨,人口如潮。但小区物业、教育、医疗配套,总要追着城市骨架逐步完善。有人说新区是高配,有人说是“虚胖”,都似乎对,也都说不全。

交通不能不提,郑州铁路发达,货运航线密布。谁不晓得,郑州东站和机场航线,把郑州和全国串成一个大节点?东西南北的货,人在这里集,也在这里散。2022年郑州市GDP破1.29万亿,位列全国前茅。数据这么说,实际感觉如何?城区人说地铁堵得慌,不如住远郊。城郊说交通便捷,生活成本还低。立场对不上,生活却都还凑合着。
郑州市区划的变迁,回头看像是在左右拉锯,也像是在向前递进。到底是谁主导了这些线的改变?总不能说是哪个领导拍脑袋决定的,但是历史惯性和现实压力,一起推着这个庞大城市滑进新时代。利益交错,行政区划的扩大,既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提升,也可能留下管理真空。至于未来,新区是否还要扩?老核心城区还有多少空间?没有标准答案。
数据上看,郑州市常住人口1282万,把全国人口基数放进城市壳里,城市自身就像有了推动力。如果说县区扩张是城市的“骨头”,新区则更像“肌肉”和“脂肪”,光靠骨架难撑起眼下的规模。但细看实际生活,那些新区生活并不都如宣传里水润、便利,医院、学位、商业,有些还在等补齐。
城市变、经济涨,历史留下了痕迹。可老街区的记忆,和新区的追赶,永远是两种节奏。谁能用一纸区划、一句“科学发展”概括郑州?实际就是——城市长成啥样,得看历史遗留、现实空间,还有推土机轰隆的节奏。
县市合并、区划调整,经济新区、功能园区,都是郑州走向现代的一步步试探。有的步子大点,凭着机会,圈出人工湖、公园、写字楼;有的步子难免乱,摊子铺得大,事也拖长了。有人夸发展跑得快,也有人看着那些半拉子工程摇头。
或许郑州的区县序列,说白了,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不断调试,哪次调整不是夹杂着妥协、争执和突围?能说非黑即白吗?当然不能。不妨再观察几年,看看新区老区,谁最终变成这座城市的“心脏”与“血脉”。
这,就是郑州市区县那些变动与扩张的日常。放在全国看,也许不是最特殊的故事。可换作当地人讲起来,谁又能说没点“自己才懂”的无奈、小骄傲、忧虑和畅想?
城市的轮廓还会变,还有多少故事等着,谁都说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