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福建绿韵,揭秘福建如何凭啥自带“绿”镜魅力

闽人智慧·福建绿韵,揭秘福建如何凭啥自带“绿”镜魅力"/

福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不仅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也走在了前列。以下是一些原因,解释为什么福建会自带“绿”镜:
1. "生态优势":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海洋资源和水资源。福建省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在6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被誉为“绿色宝库”。
2. "政策推动":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
3.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福建,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4. "科技创新":福建省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拥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5. "生态旅游":福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如武夷山、泰宁等世界自然遗产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生态旅游的发展也为福建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活力。
6. "产业转型":福建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为绿色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
7. "国际合作":福建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绿色发展。
总之,福建凭借其独特的生态优势、政策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科技创新、生态旅游、产业转型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因素,成为了一个自带“

相关内容:

如果要问福建是什么颜色

绿色一定最具竞争力

作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绿”省份,福建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6年蝉联全国第一。

福建,凭啥自带“绿”镜?

阳春三月,春光正好,第47个中国植树节如期而至。在这全民植绿护绿的时节里,小编和你一起走读闽山闽水,解锁美丽福建的绿色“密码”。

“爱种树”

刻在福建人的DNA里

福建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种树?答案或许就藏在古树那一圈圈的年轮里。

千年之前,福建人已与绿色结下不解之缘。

北宋时期,福州太守张伯玉为抵御酷暑,推行“编户植榕”令,鼓励家家户户种植榕树,绿荫满城的福州因此得名“榕城”。蔡襄在福建任职期间,也曾组织人马从福州到泉州、漳州“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为行人遮阳避暑,留下了“夹道松”的美誉。

元代建安先贤杨达卿,为帮助百姓度过饥荒,鼓励以“植树一株,偿粟一斗”的方式营造风水林,意外造就的万木林历经了600多年自然演替,如今已成为公认的“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

建瓯万木林 黄海 摄

20世纪50年代,谷文昌来到风沙肆虐的东山岛,立下“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誓言,带领百姓植树造林8.2万亩,筑起“绿色长城”,将荒凉的沙岛变成生态绿洲。谷文昌的名字与木麻黄树一起,深深扎根于东山百姓的心中。

40多年前,宁德市周宁县后杨村村民黄振芳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全家开垦荒山50亩,3年后造林面积扩大至1207亩,实现了从荒山到金山的蜕变。如今,黄家三代接力守林,带动村民共同守护绿水青山,走上了生态致富路。

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 图源:福建林业

从古至今,福建人种树的故事从未间断。“植绿、护绿、爱绿、兴绿”已根植于每一个福建人心中,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绿色传承。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以来,天生爱种树的福建人成为积极践行者,八闽大地上,绿色浪潮奔流涌动。

近年来,福建探索多元化尽责方式,搭建起“互联网+义务植树”模式。如今,在福建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预约义务植树,甚至足不出户,也可以“码”上行动,慷慨解囊捐资造林。

福建全民义务植树网

“生态优等生”的自我修养

种树,也是一门学问。作为“生态优等生”,福建森林覆盖率已接近“天花板”,还要种树吗?还要如何种树?追绿无止境的福建,有自己的坚持与解法。

一方面,见缝插绿、应绿尽绿,不断挖掘绿色潜力,拓展造林绿化空间。2024年,福建全省共完成植树造林112.92万亩、森林抚育345.7万亩、封山育林110.96万亩,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龙岩森林公园已成为集植物展示、森林康养、山地运动、科研科普、乡村振兴为一体的生态文旅休闲胜地。图源:新罗TV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科学绿化,深入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重点区域林相改善,同步推进林分质量优化和森林景观美化。2024年,福建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73.1万亩、重点区域林相改善6.88万亩,分别占年度任务115.8%114.7%

从“含绿量”到“含金量”

福建人用种树的方式守护大自然,大自然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竭尽所能,慷慨馈赠。

我们日常所熟悉的沙县小吃,就藏着由“绿”生“金”的奥秘。

沙县炖罐 图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

穿山龙、牛奶根、黄花倒水莲等中药材,是沙县小吃各式养生炖罐的灵魂所在。随着消费市场扩大,中药材需求量逐渐增长,如何稳定获取原材料?沙县人选择向“森林粮库”要答案。

走进三明市沙县区的马岩生态园,人们在林分改造的基础上,采用林下立体集约栽培技术,种植了300多亩中药材。这样产出的中药材品质优良,不与粮争地,还能有效缓解沙县小吃配料原材料短缺问题,促进林农增收。

沙县马岩生态园 图源:智汇马岩

森林,在共建共享中释放生态福利。

在城市,福建大力推进绿化美化工程,2024 年全省建成福道899公里、新建和改造提升公园绿地816公顷,建设郊野公园20平方公里和“口袋公园”226个,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充满生机活力。

在乡村,一座座绿色村庄的兴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打卡观光,解锁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打开方式。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森林村庄1400个

梅花山景区红豆杉园 蒋宇 摄

绿色含“金”量还不止于此。

近年来,福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林产品加工等绿色富民产业,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2024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8121亿元。其中,竹林面积1873万亩,竹笋产量213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花卉苗木“美丽经济”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355.5亿元;福建林业碳汇FFCER交易与再交易量、交易额持续居全国前列

武夷山国家公园 黄海 摄

“植”此青绿,共赴春光。

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壮美画卷,正在八闽大地上徐徐展开。


资料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人民日报、福建纪检监察、文明福建、谷文昌纪念馆

记者:张辉

制图:陈羽晶

编辑:周若楠、林夏悦

审核:郑璜、陈雪莺

发布于 2025-07-07 09:00
收藏
1
上一篇:福建,探寻为何这片土地如此翠绿如画 下一篇:乌克兰最高拉达正式确认,俄语非外国语言,合法地位获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