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在埋头看书。儿子回来时,不高兴都写在脸上,我抬头瞟了一眼,见他嘴嘟嘟地斜靠在沙发上。刚才他们俩出去荡秋千了。
我问怎么啦,掉钱了?儿子说为什么姐姐社交那么好,和一个姐姐聊个没完。他却不好。感觉快哭的样子。我又问他为何不一起聊?他说他不懂他们聊什么。我只能安慰说他也有好的地方呀。
不多久,女儿也回来了,双颊绯红,兴致勃勃。一进门见我就说开了。说她刚才和一位初一的姐姐聊。我有点诧异,心想你个四年级和初一有什么好聊的。但我没出声,只是眼神询问。

COUNTRY HUMANS
女儿说她和她都是ch圈。她一开口,我就蒙了,她是ch圈,我是蒙圈,我问什么圈?她又重复了一遍,说是国家拟人。我更蒙了,感觉妥妥地代沟横亘在我们俩中间。
女儿见状,拿外婆手机搜出小视频给我看。我看了好几个小视频,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是这么回事。
Ch,是country humans的简称,一般翻译为国家拟人,简称国拟。起初ch就是国旗脸无瞳球头人的形象,后来ch圈发展更加丰富了,用绘画的形式讲述国家一些历史,一些人物什么的,能搞笑,也能讽刺。
据网上说,ch圈的三观挺正,蛮健康,风气不错。进入该圈子,需要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储备。
我眼前一亮,中年人的无趣漫过心头:有助于学习历史哦。女儿还在眉飞色舞地叨叨不停,我思绪已经飘到爪洼国。
第二天,我们在必胜客吃东西。我问女儿谁带她入圈的。她说她自己入的。我又问不是这个,不是那个吗?这个和那个是她在学校玩得最好的朋友。她说不是啊,是她带她们入的圈。我追问她总得有人带入圈吧。她说她刷抖音刷到的,然后就入圈了,见人看起来像ch圈的就问。
吃到一半,我问要不要买点历史书,她说好啊。我说先把易中天编撰的少年版史记看完吧,五本呢。她说好吧。
原来我一直认为,混圈子不是一个太褒义的词,看来我是肤浅了。
人和人的交往需要媒介,而相同的兴趣、爱好是最好的媒介。人是社会性的,离群索居的毕竟少数,多数人还是和别人混在一起,倘若有一个相同点“拴住”大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对孩子而言,如何与别人打交道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女儿又向她自称的“社交牛逼症”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