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全览,一文深度解读,带你领略千年皇城风采

故宫全览,一文深度解读,带你领略千年皇城风采"/

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以下是一篇简要的故宫全览,带你读懂故宫的历史、建筑和文化。
### 历史背景 - "建造时间":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6年),至1420年基本建成。 - "使用时间":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和处理政务,直至1912年清朝灭亡。 - "地位":故宫不仅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 建筑布局 - "外朝":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朝会的地方。 - "内廷":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皇帝和皇后的居住地。 - "御花园":位于内廷,是皇帝休闲和举行仪式的地方。
### 主要建筑 - "太和殿":故宫最大的建筑,也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俗称“金銮殿”。 - "乾清宫":皇帝的寝宫,也是处理政务的地方。 - "坤宁宫":皇后的寝宫。 - "养心殿":清朝后期皇帝的寝宫和办公地。
### 文化价值 - "艺术品":故宫收藏了大量的艺术品,包括绘画、书法、陶瓷、玉器

相关内容:

建福宫——梨花


要说北京最大的四合院,当属故宫。故宫其实就是由众多四合院组成的超大型四合院。如果我们称普通的四合院为中国居住建筑典范的话,那么故宫可以称得上四合院中最壮观最豪华的杰作。


故宫卫星地图


故宫比一般的四合院更加广阔,建筑更加宏伟高大,装饰更加精巧别致,规划更加严正规范。故宫里的等级更加分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故宫可以说是四合院文化、封建王朝等级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完美结合。


古建屋顶形制分类


说到等级划分,先说下建筑屋顶的形制,有硬山顶、悬山顶(悬山顶与硬山顶区别在于悬山顶山墙屋檐出挑)、攒尖顶(有四角的六角的不一)、歇山顶(俗称九脊,四条低的戗脊,四条垂脊,一条横的正脊)和庑殿顶(俗称五脊,一条正脊加四条垂脊)。


他们有高低等级之分。双层的也叫重檐,要比单层的高级,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最高等级的屋顶是重檐庑殿顶,故宫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


太和殿


《周礼·考工记》中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故宫的规划营造部分就是遵守着上面的原则。


《周礼·考工记》图形


“左祖”也就是午门的东南方向,是以前的太庙,供奉祖先的场所,现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也就是午门的西南方向,是以前的社稷坛,供奉天地神和五谷神,现为中山公园。“前朝后市”意思是以皇宫为中心,前面设“朝”即“朝廷”,后面设“市”,即“市场”。



那么“前朝后寝”指的是故宫内部布局,前朝是以三大殿为中心的区域,是国家举办大典、重大仪式的地方;后寝是以三宫六院为中心的区域,是皇帝日常办公和休息,以及翻妃子牌的地方。



除了前朝、后寝。还可以把故宫的建筑归类,更容易理解。


故宫区域标注(可放大观看)


乾东西五所,是皇子们居住的地方。(东西六宫以北,御花园两侧

养心殿:自雍正帝入住之后,作为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及休憩的场所(内廷乾清宫西侧)。

斋宫:主要用于皇帝斋戒及准备祭祀等活动(内廷乾清宫东侧)。


此外,内廷包括乾隆皇帝为其退位后所建的宁寿宫区,以及供太后、太妃们颐养天年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区域,配套的有书房、佛堂、花园等多功能场所(蓝色区域)。


太子宫的殿区包括:文华殿(明代曾作为皇太子的宫殿)、南三所区域(明代,被用作太子的居住地之一)、毓庆宫(清代,这里被正式用作太子的宫殿)、重华宫(这里不是专门的太子宫殿,但由于乾隆帝还是皇子时曾住于此,随后地位提升)(黄色区域


皇子生活区:南三所、乾东西五所、兆祥所。(绿色区域

御苑:御花园、宁寿宫花园、建福宫花园、慈宁花园。(灰色区域

庙宇:钦安殿、雨花阁、英华殿、梵华楼、宝相楼等。(灰色区域

其余部分有府库与衙署区。



从故宫午门检票进故宫。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平面是“凹”字形,是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有“五凤楼”之称。


故宫午门


每年十月初一日,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道光八年(1828年),叛军首领张格尔被清军押解,

送到了北京城,献俘于紫禁城午门之外。左上角脖子上系着白练的是张格尔。


民间所谓“推出午门斩首”,纯属是小说家臆构的无稽之谈。在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的。


内金水桥


穿过午门走进故宫就能看到内金水桥,内金水桥有五座,中间的最大规格最高,是御路桥,以前为皇帝专行。左右四座为王公百官行走之路。内金水河从故宫西北角进入,蜿蜒曼回环绕于宫殿建筑间,经过武英殿,穿过文渊阁,在故宫东南角汇入筒子河。


“文东武西”

文华殿与武英殿


协和门


先往右(东)走,穿过协和门,就是文华殿了。协和门,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左顺门,这里发生过大事是,嘉靖三年(1524年),初登大宝的皇帝朱厚熜,欲追封其生父兴献王为帝,群臣为争大礼,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


文华殿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故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为文华殿,后殿曰主敬殿,殿间以穿廊相连。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举行。明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清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


文渊阁


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文华殿后添建圣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圣济殿毁于一旦。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也就是清宫藏书楼,阁制仿浙江宁波范式天一阁构置。


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


现在文华殿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年初举办的是“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展览展出了来自国内五家考古文博机构的399件(套)重要文物,种类涵盖玉石器、陶器、骨器等。


武英殿


原路返回,去往西面的武英殿,即所谓“文东武西”,与文华殿东西遥对。武英殿始建于明初,后殿敬思殿,殿间以穿廊相连。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成立大顺政权,当时就在武英殿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离京。


武英殿内

五彩鱼藻纹盖罐


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武英殿现为故宫博物院陶瓷馆,主要藏品有汉陶、唐三彩、宋瓷、元青花、明永宣瓷器、清乾隆各种釉大瓶等。


三大殿

太和门

太和殿广场


看完武英殿,回到中轴线上,穿过太和门便来到了太和殿广场,迎面而来的是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奉天殿”。清顺治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所见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大吻。檐角安放十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中所仅见。


太和殿日晷、嘉量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为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纳采礼筵宴图》


太和殿可不是上朝的地方。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这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


在太和殿广场接受检阅的中外军队


1918年11月28日,为了庆祝一战胜利,北洋政府在紫禁城太和殿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参加阅兵的有各国战胜国驻华军队,太和殿前广场周围各国国旗迎风飘扬,一派欢腾景象。


中和殿


中和殿,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二年改为中和殿。中和殿面阔、进深各位三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


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


保和殿


保和殿,初名谨身殿,嘉靖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赐宴及每科殿试均于保和殿举行。


乾清门


过保和殿是乾清门。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后寝)的正宫门。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米,长9.7米,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边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乾清门是连接内廷和外朝的重要通道,过了乾清门就是故宫著名的内廷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乾清宫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永乐帝至崇祯帝共有14位皇帝在此居住。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嘉靖年间“壬寅宫变”就是发生在这里,嘉靖帝差点被几个宫女合谋勒死,从此嘉靖帝再不敢回乾清宫居住。


清康熙以前,这里沿袭明制,自雍正帝移住养心殿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


交泰殿


后面的交泰殿,约为明嘉靖年间建。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鼎,黄琉璃瓦。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


坤宁宫


坤宁宫,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康熙四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光绪、溥仪帝结婚也都在这举行。自雍正帝移住养心殿后,皇后也不再住这了,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御花园


钱维城御花园古柏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过了内朝三大殿,最后就是御花园了,也就是宫城中轴线的北端。御花园内建筑采取中轴对称的布局。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


钦安殿


园内中路是一个以重檐盝顶、上安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外,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摛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此外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


绛雪轩


钦安殿内供奉真武大帝(此处不做赘述,详情点击:钦安殿)。养性斋与绛雪轩凹凸互补,平面呈凹形,当年宣统皇帝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在宫内时即住在此斋。绛雪轩室外的彩绘别具一格,绛雪轩现为故宫文创产品的展示地。


万春亭与千秋亭


万春亭与千秋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这两座亭子可谓是等级最高的中国皇家园林建筑。万春亭内清代供奉关帝像,千秋亭内清代供奉清穆宗(同治帝)神排位。(御花园内其他建筑后期会专门介绍。



御花园再往北走就是神武门了,神武门是出口,先不出去,往东走,有东六宫:承乾宫、景仁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西边还有西六宫,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启祥宫(太极殿)。东、西六宫(有时又被称作东西十二宫),像两腋般夹挟著中央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因而与古代所谓的掖庭相对应。


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而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西六宫这些宫殿的形制相近,主要拼的是地段!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嫔妃地位越高,住得离中轴线越近;后来,越受宠,则离皇上的养心殿越近。另外,《周易》中讲:东为阳,西为阴,阳为大,故东西宫相比,东宫为尊。


翊坤宫


东西六宫中,翊坤宫和承乾宫的宫名和位置相呼应,分别取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名称。“承”为顺承,“翊”为辅佐。将二宫命名“承乾”“翊坤”,既有承护天地之意,又意味着在这二宫居住的嫔妃要顺从皇帝、辅佐皇后。


延禧宫


永寿宫,取其长寿永年之意,“嬛嬛”原型——雍正时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在此宮居住;与永寿宫相对的是永和宫,“永和”取长久和谐之意。咸福宫之名取《周易》中咸卦的阴阳交感而得吉福之意;延禧宫,初名长寿宫,清改延禧宫,有迎福请喜之意。储秀宫意思是内藏后妃秀美如花,是慈禧初入宫居住的地方;钟粹宫之名为汇聚精粹之意。景仁宫是康熙皇帝的诞生地。


斋宫

大清受命之宝


这时候可以将视线拉回中线,内廷东、西路,乾清门东走,依次是斋宫、毓庆宫、奉先殿(钟表馆)。斋宫是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所,现在展出的是“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本次展览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精品。


毓庆宫


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后作为皇子居所。奉先殿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两处尚未开放)


养心殿


乾清门往西为养心殿。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康熙年间,曾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因为其地理优势,自雍正帝居住养心殿后,这里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详细点击:养心殿


内廷外东(西)路的养老区


在明清两朝,皇帝一旦驾崩,他的后妃就要搬家,或是从内廷中路的后三宫、东西十二宫搬出,搬到内廷外东(西)路为太后、太嫔妃们的养老宫殿去。现在太后、太妃们居住的宫殿区包括慈宁宫区、寿康宫区、寿安宫区,与之对应的是内廷外东路,现统称为宁寿全宫。


宁寿全宫

(乾隆花园)



从明朝到康熙以前,内廷外东路只有少量的太嫔太妃宫殿,到了乾隆年间,乾隆为自己修建的退休后养老的地方,又被称为太上皇宫,前后历时近10年,耗费近144万两白银。宁寿全宫可以说是缩小版的紫禁城,因为布局基本上和故宫紫禁城相似。



宁寿全宫也有自己的中轴线,并且也分为外朝和内廷部分。皇极殿和宁寿宫构成了宁寿全宫的外朝部分。乾隆花园和畅音阁大戏台也都在宁寿全宫。最南端,皇极门外故宫的九龙壁就这里。


九龙壁


九龙壁,壁长29.4m,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整座影壁的设计,不仅将“九龙”分置于5个空间,壁顶正脊亦饰9龙,中央坐龙,两侧各4条行龙,是“中国三大九龙壁”之一。


皇极殿


皇极殿始建于康熙年间,初名宁寿宫,乾隆年间改名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乾隆帝自太上皇以来,曾于此举行“千叟宴”。宁寿宫,"宁寿”取自“宁成万国,寿先五福”。有天下太平,健康长寿之意。乾隆皇帝曾计划,在归政后,以太上皇身份在这里祭神。现为故宫文物陈列室。


倦勤斋


内廷主要建筑有养性殿、古华轩、畅音楼、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景福宫、乾隆花园等。来到这里其实除了故宫的珍宝,就是乾隆花园,于9月份开放,到时可一饱眼福(详细点击:乾隆花园)。


点翠嵌珠石金龙凤冠

金嵌珍珠天球仪


故宫收藏的清代宫廷珍宝,大部分是出自紫禁城内掌管营造的机构——造办处奉旨制作的,还有一些则是逢年节庆典时地方官吏的朝贡品,这些珍宝大都是选用金、银、玉、翠、珍珠及各种宝石等名贵材质,并征调各地名匠师设计制造,其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那么,内廷外西路包括有慈宁宫区、寿康宫区、寿安宫区等。


慈宁宫区

慈宁宫花园


慈宁宫区平面图


慈宁宫花园位于内廷外西路的最南端,慈宁宫的西南。始建于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礼佛之处。花园中原有临溪观、咸若亭等建筑,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名为临溪亭、咸若馆。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的北门与慈宁宫是斜对门,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沿明制,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自崇庆皇太后八十六岁驾薨后,此后慈宁宫再没住过人,即使后来的慈禧太后,仅在寿康宫小住。慈禧大部分时间住在宁寿全宫。


大佛堂


过慈宁宫的正殿,后面是大佛堂,即慈宁宫后殿,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可能因其是清宫众多佛堂中体量最大者,俗称为“大佛堂”。



目前,慈宁宫的正殿、后殿和廊庑都被故宫博物院开辟成立雕塑展。游客可以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领略故宫馆藏的各个朝代的中外雕塑精品。


寿安门


寿康宫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随居于此,皇帝每隔两三日即至此行问安礼。寿安宫也是皇太后及太妃、嫔等人的居所,清初寿安宫闲置无用,康熙曾两次禁废太子于此。(暂时未开放


雨花阁


内廷外西路还有雨花阁、英华殿、中正殿、宝华殿。英华殿是明清两代皇太后及太妃、太嫔礼佛之地(暂未开放)。雨花阁是宫中数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处,为楼阁式建筑,外观三层,一、二层之间靠北部设有暗层,为“明三暗四”的格局,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暂未开放)。


英华殿


中正殿,为清朝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1923年建福宫大火,殃及此殿,仅存遗址,2012年中正殿遗址复建工程竣工。宝华殿,是清宫中正殿佛堂区主供释迦摩尼佛的一处佛堂,现已完成重修(暂未开放)。


建福宫区

建福宫花园


建福宫区域南北院落平面图


内廷外西路介绍完后,那么右侧主要是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西侧的建福宫花园,是一座清代乾隆初年建成的宫廷花园。这组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一组依南北轴线依次排列为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静怡轩、慧曜楼,以三组院落连为一体,其布局前部紧凑,后部疏朗,三进院落风格各异,错落有序。



西一组以延春阁为中心,阁北有敬胜斋相伴,南有叠石相依,西有碧琳馆、妙莲华室、凝晖堂,东与静怡轩相邻,形成了以延春阁为中心的向心型布局,突破了宫廷花园对称布局的格式。1923年6月,静怡轩、延春阁、敬胜斋及中正殿等皆焚于火,这座瑰丽的皇家花园连同无数珍宝化为灰烬。2006年5月,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顺利竣工。(暂未开放


建福宫区域


造办处及冰窖区

接下来是内务府造办处及冰窖区。清宫造办处是清代紫禁城内制造皇家御用器物的专门机构。清初先设于养心殿,后挪于故宫外朝西路内务府以北、右翼门外西北,慈宁宫东南区域,称为内务府造办处,一直沿用至清末。



造办处为宫中专司内廷交办承造各种器皿之处,下设馆、处、作、厂等诸多作坊,被称为“百工坊”。清宫造办处汇集了清代国家最优秀的能工巧匠,代表了当时中国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


冰窖区


在故宫的隆宗门外,隐藏着四座古老的冰窖,它们是清朝乾隆年间建造的,南北走向,采用半地下拱券式设计。这些冰窖的墙体和拱顶都非常厚实,屋瓦间也填充了厚厚的夯土,确保了极佳的密封和隔热效果。它们在清代时专为皇宫储存冰块,为炎炎夏日提供清凉。


南三所

南三所的方位图


然后是位于外朝东路的南三所。南三所为一组殿宇的总称。明朝这一带有端敬殿、端本宫,为东宫太子所居。其中原有殿名“撷芳殿”,清康熙年间太子允礽之宫人于此居住。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撷芳殿原址兴建三所院落,作为皇子居所。因其位在宁寿宫以南,故又称“南三所”,也称“阿哥所”或“所儿”,嘉庆朝以后多以“撷芳殿”代称整组建筑。


库府与衙署


为支持皇宫运作二设立的各类办公和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在紫禁城的不同位置分布、以保证皇宫的各项行政、财政、仓储等功能顺利进行。以下是紫禁城中的一些主要的府库与衙署:


办事衙署:内阁大堂、军机处、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宗人府。


府库:内务府、太仓、银库、武备库、造办处。


其他功能区:御药房、御膳房、内织染局。


神武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



神武门,现在正在展出的是“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特展,172件(套)珍贵文物及1件现代复原展品展出。这是中国首个米诺斯文化专题特展,一批展品是中国首秀。



结语:

故宫,这座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古老宫殿,见证了明清两代皇家的兴衰与更迭。每一座建筑、每一件陈设,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发布于 2025-07-07 06:42
收藏
1
上一篇:齐鲁大地,传承与弘扬“四种精神”,铸就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下一篇:穿越千年的历史画卷,30万字图文并茂,100多幅珍稀图片带你全新视角探秘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