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娘惹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时代变迁探析

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娘惹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时代变迁探析"/

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娘惹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时代变迁
新加坡,一个多元文化的熔炉,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更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在新加坡,有一种文化被称为“娘惹文化”,它融合了中华、马来、印度等多种文化的元素,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娘惹文化的起源"
“娘惹”一词源于马来语“Nyonya”,指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来自中国福建、广东等地的华人女性与马来男性通婚所生的后代。这些女性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地落地生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文化。
娘惹文化主要体现在饮食、服饰、建筑、语言和传统习俗等方面。其中,娘惹菜是娘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法而闻名。
"传承中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娘惹文化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年轻一代对娘惹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许多传统技艺和习俗正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娘惹文化,新加坡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举办娘惹文化节、开设娘惹文化课程、修复和保留娘惹建筑等。
"时代变迁中的发展"
尽管面临挑战,娘惹文化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得到了发展。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表现:
1. "娘惹美食的现代化":娘惹菜在保留传统口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了现代烹饪技巧,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相关内容:

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驻新加坡记者邓雪梅。

△电视剧《小娘惹》

近年来,随着电视剧《小娘惹》的热播,娘惹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娘惹文化保留着中华传统的印记,同时融入了马来、印尼和英国各种历史文化中的元素,最终成为了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如今仍留存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带。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娘惹文化。

△新加坡娘惹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从15世纪起,许多华人,特别是中国福建、广东等地的人漂洋过海定居南洋,与马来女子结婚,他们所生的后代被称为土生华人,男性称为“峇峇”,女性便是“娘惹”,意思就是“小姐、夫人”。中华文化、马来文化和一些来自葡萄牙、荷兰、英国、泰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方的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土生华人文化,又称“娘惹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娘惹文化不仅保留了中华文化中的节日和传统,同时又体现出马来文化在服饰、饮食、语言方面的深刻影响。

△新加坡航空公司空姐制服“纱笼卡巴雅”

娘惹服饰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代表就是新加坡航空公司空姐的制服。制服叫“纱笼卡巴雅”,卡巴雅是指修身的刺绣上衣,而纱笼则是指布织的长裙,使用传统的亚洲蜡染印花布料制成。穿在身上走起路来婀娜多姿,优雅迷人,平添了一份东方神秘和民族魅力。娘惹服饰实际上就是把马来传统服装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颜色不仅有中国的大红和粉红,也保留了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新加坡娘惹手绣鞋

在新加坡的很多重要活动或节庆时,女士们会选择身穿娘惹服装,就像中国的旗袍一样,她们觉得这很能代表新加坡。除了服饰,娘惹的鞋子也很讲究,在当时以手工制作,一双手绣鞋约由1.8万颗细珠编织出花、鸟、孔雀以及金鱼等图案。在早年,一双绣珠鞋,不但是身份的认知,鞋子的数量更彰显了其主人的社会地位。直到今天,绣珠鞋依然被视为峇峇娘惹族群与传统服饰的代名词。

△新加坡娘惹美食

说完了服饰,再来说说饮食。独具特色的娘惹菜融合了中国菜式和马来香料的精华,其特色是味道香浓,带有酸、甜、辣及刺激性味道,充满了热带风味。娘惹家庭的厨房里不仅有中国传统的花椒、八角、肉桂,也有马来的香茅斑兰叶,还有印度的孜然茴香。是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菜式之一。娘惹菜的重头戏椰浆饭还被称为马来西亚、新加坡人民捧在手心的国宝级料理,而辣椒螃蟹更是被称为新加坡的“国菜”。

谈到语言,夹带着南方方言的中国人和口中说着马来话的马来人或当地土著通婚后,让广东、福建方言加上马来语的语言模式成了峇峇与娘惹的特殊语言——峇峇马来话。至今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老一辈华人可以说福建、潮州、客家话、马来语等多种方言或语言,也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婚丧嫁娶、祭祖等习俗。

△新加坡娘惹文化面临如何传承的思考

尽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国际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娘惹文化正在逐渐消逝。如何传承这一文化,使其成为一张靓丽优雅的新加坡名片,也成为值得当地人思考的一个问题。

以上是总台驻新加坡记者邓雪梅在当地的观察。

本期《总台记者看世界》作者:总台驻新加坡记者 邓雪梅

(出自中国之声专栏《总台记者看世界》)

监制丨李天娇

记者丨邓雪梅

编辑丨杜雨亭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发布于 2025-07-06 23:43
收藏
1
上一篇:用学中国话反去中国化?新加坡的这一神操作究竟多颠覆传统? 下一篇:新加坡74%是华人,李光耀揭示独立后放弃汉语的深层原因,汉语的劣势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