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别称泉安,因西晋永嘉年间中原百姓避战乱南迁,据江居住而得名,作为闽南文化重要的传承区域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等在这里相互交融,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而被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特色文化
宋元时期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晋江作为其重要的腹地,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形成晋江的特色文化魅力。

1.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晋江的悠久历史和地域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传承发展,其中南音闽南语吟唱、送王船、布袋木偶戏被认定为联合国级非遗项目,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灵源万应茶、潘山庙宇木雕、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闽台东石灯俗等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2.多元宗教信仰和摩尼教
历史上的晋江形成了多元宗教、多神信仰且和平共处的人文奇观,本土化的儒道释和民间信仰融为一体且和谐相处的民俗宗教特点,比如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拜火教的分支摩尼教传入中原后在清代灭绝,在晋江仍然保留了一些文物及古迹,包括草庵和明教碗,反映了明教在晋江的传播发展历史,显示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

3.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
宋元以后闽南文化教育蔚为渊薮,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家、艺术家、军事家、航海家、文学家,留下了许多丰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如宋代科学家苏颂、明代思想家李势、史学家何乔远、理学家黄道周、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倭英雄俞大猷、清代理学家李光地和收复台湾的施琅、近代华侨领袖陈嘉庚等闽南先贤,构成了闽南名人文化,至今为人们所崇敬。

4.风雨飘摇的华侨形成史
晋江负山面海,三湾十二港通达大洋,南朝时期已有海外交通的历史记载;宋代以后出国贸易、漂泊海外者渐多;明清时期私商兴起和社会动乱,出洋谋生者增多,在海外形成一定规模的华侨聚落;鸦片战争以后匪盗滋生,大批难以存活的晋江人离乡背井,飘落海外;辛亥革命时晋江华侨加入同盟会者颇众,踊跃出钱出力,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的神奇。

二、旅游景点
晋江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如安平桥、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五店市传统街区、梧林传统村落等,以及博物馆、非遗馆等历史特色文化景点。
1.博物馆
晋江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拥有文物藏品超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0件,镇馆之宝是宋磁灶窑酱釉刻明教会碗,即明教碗,这是明教徒集中在此的生活用品,其形制与磁灶窑北宋时期的器物相符,佐证了北宋时摩尼教在泉州的活动情况,将此前认为摩尼教元朝传入中国的时间提前了200多年的北宋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2.安平桥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位于晋江市安海镇西畔,连接晋江和南安,长度超过2公里,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摩尼教草庵
草庵位于晋江市华表山南麓,是世界现存唯一摩尼教寺庙遗址,保留着珍贵的摩尼光佛坐像;1991年由三十多个国家的50多名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新闻记者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认为这儿的摩尼光佛雕像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意义,并认为这是此次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和最大成就。

4.五店市传统街区
五店市位于晋江市梅岭街道五店市街区,闽南传统建筑依各地地理环境和不同功能需求而形成多样化特征,有红砖古厝、手巾寮、洋楼、骑楼、土楼等建筑,其中红砖古厝是闽南特色建筑,其特点在于它的红墙、红瓦、红地板,砖石混砌,燕尾脊及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剪粘等作装饰,整体建筑色彩鲜艳,被认为是异域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结合的杰出代表。

5.梧林传统村落
梧林传统村落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现存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各式古建筑136幢,展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史、闽南华侨的文化史、福建人下南洋的创业史、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史,在红砖古厝之间融合了当时南洋最新潮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学,被誉为“华侨建筑博物馆”。

三、美食推荐
闽南小吃:五店市的拳头母、菜粿,梧林古村的肉粽、土笋冻,安海镇的沙爹肉串、花生汤。
特色餐厅:五店市街区内的闽南传统餐馆,可尝试地道“古早味”套餐。

四、交通住宿
如果追求晋江深度游,住县城更方便,有公交车直达安平桥、草庵、五店市和梧林。
如果享受休闲度假,五店市和梧林民宿都是最佳选择,晨看曦光晚看暮色,别有一份闲情逸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