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冬季短8天之谜,冬至竟是关键因素?

北半球冬季短8天之谜,冬至竟是关键因素?"/

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短8天,并不是因为冬至的原因,而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和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所决定的。
首先,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完美的圆形。这意味着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时,与太阳的距离会有所不同。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近时,我们称之为近日点;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远时,我们称之为远日点。
其次,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有一个大约23.5度的倾斜角度。这个倾斜角度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至(6月21日或22日)时,地球的北半球倾斜向太阳,导致北半球接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这就是夏季。而冬至(12月21日或22日)时,地球的北半球倾斜远离太阳,导致北半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这就是冬季。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地球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因此,从夏至到冬至的时间大约是186天,而从冬至到夏至的时间大约是179天。这两个时间差约为7天,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短8天的原因。
总结来说,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短8天,是由于地球公

相关内容:

今天(12月22日)“冬至”,这个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3000年前发现的关键时点,无论在气候学、天文学以及地理学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阴阳相交的转换点,而且还昭示了一个有趣的天文现象:一年之中,北半球的冬季反而比夏季短8天。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冬至”之时的经纬天地。

从天文学上看,中国的冬至来到时,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请注意,这个270正好是3个90度。这个黄经270度是现代天文学的表述,而在古代中国,是怎样找到这个时间点的呢?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二十四节气”。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斗柄是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经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当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时为冬至节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这样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所以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地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天南地北旋转一周是360度,这样,当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时正好是270度,也就到了冬至节气。

现代天文学还发现,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反而比夏季要大概8天时间。

中国传统的24节气真是太奇妙了,不但准确地指导了古今的农耕节气,而且对世界天文、地理、气候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发布于 2025-07-06 16:12
收藏
1
上一篇:夏季新冠病毒自行消失?疾控专家警示,证据不足,南半球正值冬季挑战 下一篇:燕子年年南迁避寒,揭秘,“南方”的真实含义,你理解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