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全球的气候中,温带季风气候好像只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包括我国秦岭淮河线以北一直到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还有朝鲜半岛大部,日本北部等。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有明显的四季之分。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时,却难以寻找到这种气候的踪影。这片广袤的地区为何与温带季风气候失之交臂呢?答案就藏在海陆分布,大气环流与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季风气候的形成,需要有强烈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由于太阳直射北半球,陆地升温速度快,形成低气压区域,暖湿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温度急剧下降,而海洋因为降温慢,海水温度高,气压低于大陆地区,这样冷空气由大陆吹向海洋。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的强强联合,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也是最孤独的温带季风气候区。

而在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陆地的面积相对于亚欧大陆来说小的可怜,难以形成强烈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由于陆地的体量不足,冬季难以形成强大的冷高压,夏季也没有显著的低压区,无法驱动季风环流的运转。

南半球稳定的西风带
南半球稳定的西风带也是温带季风气候难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南纬40°—60°的区域内,强势的西风带让风速稳定在了15—25米之间。这也让西风带“一家独大”,难以形成像北半球那样冬夏切换的季风模式,所以难以形成温带季风气候。

地形的影响
南半球破碎的地形无法与广袤的亚欧大陆相比,也没有像青藏高原一样的庞大高原地带。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即使在地形上对西风环流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但那也是干燥的背风坡,而并非季风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大分水岭虽然能影响局部降水,但也无法像青藏高原一样强化冬夏季的压力中心。缺乏广袤的陆地与高耸的地形屏障,使得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抵不过强劲的西风环流。季风环流就无法形成,也就无法形成个性鲜明的温带季风气候。

南半球的多肉植物

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的缺失,本质上就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环流与地形地貌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也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观,可见地球的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