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烈士的后代参观马石山纪念馆。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8月13日,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胶东革命家后代、红色文化研究学者齐聚乳山,亲临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倾听烽火岁月的英烈事迹,触摸曾经激昂的革命历史,泪洒现场。立足当下,他们汇聚一堂,就如何提炼红色革命精神、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胜地畅所欲言,碰撞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发展理念。
打造以马石山十勇士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基地
著名美术家、中国美协副主席 肖峰
再次来到乳山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缅怀先烈,追忆红色文化,此刻我心情非常激动。我前年曾来过乳山,和乳山市民政局、党史办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红色教育基地修缮改陈,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两年的时间这项工作就能完成,令我十分惊讶。
我的岳父宋澄烈士是天福山起义的领导人之一。1938年3月,中共胶东特委在乳山境内的马石店召开会议,推举宋澄担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政委,之后他长期活跃在胶东地区开辟根据地,指挥、参与抗战工作,馆内就陈列着他的照片。
站在岳父的照片下,我内心感慨万千。马石山十勇士代表的是一个英雄群体,当年他们在完成战斗任务后,还多次冲进敌人包围圈解救群众,并最终全部壮烈牺牲,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每一代人去学习。馆内陈列的大量影像资料以及英雄遗物,真实还原了马石山惨案、马石山十勇士、胶东抗战等历史,让后人对当年的历史能够全面了解。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反侵略战争,这与千百万英雄的牺牲是分不开的。历史上,人民部队曾有四大英勇事迹广为人知,反映了人民部队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马石山十勇士的事迹被全国人民所熟知还是在被拍成影视剧后。
我认为,乳山市应该继续加大宣传和挖掘力度,将英雄背后的光辉事迹、战斗历史进一步发掘和整理,供后人瞻仰和学习,打造以马石山十勇士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基地,大力弘扬十勇士精神,用红色文化来教育后代,并借机将乳山的旅游事业、文化事业发展壮大起来。
8月13日,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胶东革命家后代、红色文化研究学者齐聚乳山,亲临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倾听烽火岁月的英烈事迹,触摸曾经激昂的革命历史,泪洒现场。
挖掘更多真实鲜活的英雄故事
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 黎小弟
在参观完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后,我的感受是,抗日战争期间,胶东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像马石山十勇士这样的英雄先烈,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不计个人安危,敢于同敌人作斗争,将火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胶东地区的武装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资源匮乏、日伪全面“围剿”的情况下,胶东人民仍然为一线战场输送大量人力、财力,为整个山东的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胶东地区的指挥中枢和红色发源地,乳山饱经炮火洗礼,最终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整个胶东地区抗战工作的核心地。
借着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启用的契机,乳山市可以将胶东地区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团体集中进行展示,让人们一提起胶东就能想起马石山十勇士的英雄事迹。如集中宣扬十勇士视死如归、临死不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能让更多人产生民族自豪感。
革命成果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作为后辈,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要把英烈们的战斗故事更加详细、全面地展示出来,以此来教育人们珍惜眼前的生活。
我认为,当前一些地方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不够重视,导致一些鲜活的英雄故事被历史埋没。这就需要地方加强对历史的研究与保护力度。乳山市在发展红色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值得肯定和鼓励。十勇士精神不能只让胶东人民知道,也得让全国人民知道,弘扬红色文化很有必要。
乳山人民是坚强的后盾
济南军区联勤部研究室主任 于孟春
我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后勤保障,如果没有好的后勤保障作支撑,战争必定失败。在革命年代,胶东地区军民连心、人民群众拥军支前热情空前高涨,乳山地区抗战胜利离不开百姓的支持。
当年牟海县全境解放后,成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可靠大后方。抗日活动更加轰轰烈烈,胶东区党委、行署等党政军机关多在境内活动,学校、制药厂、医院、兵工厂、印钞厂、制版厂、育儿所等机构也多设在这一带,与老百姓血肉相连,在根据地党组织和群众的掩护下,开展革命工作相对安全,敌人难以察觉。
当时乳山地区虽然贫穷落后,但乳山人民任劳任怨、省吃俭用,出力出钱,以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毅力支援抗战,为抗战提供物力、财力支持。县委、行署动员群众坚持多生产粮食、纺纱织布、缝军衣、做军鞋,源源不断地支援抗日前线。1944年底统计,三年间全县共为八路军提供军粮3812万斤,织军布1830万尺,做军鞋2万多双,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为了扩大胶东的八路军队伍,支援抗战,胶东党政机关干部积极动员适龄人员参军参战,出现了许多母送子、妻送郎、姐妹送兄弟参军的动人场面。崮头村一位李姓老人把养老女婿也送到部队。八年烽火,全县有5000余名热血男儿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参加八路军,有779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
乳山在抗战中的地位和贡献充分说明,乳山人民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和杰出贡献,这是值得乳山人民骄傲的篇章。
铭记红色历史 开创美好未来
电影《马石山十勇士》总制片人 王英
走进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听曾经的那些战争故事,我感动地落泪了。纪念馆中不少影像资料取自电影《马石山十勇士》,我作为电影总制片人非常荣幸。7月7日晚,《马石山十勇士》在央视播出,这是自电影改编以来重播的第28次。很多人对马石山十勇士英雄事迹的熟悉源自电影。电影在全国播放后引起极大反响,我感到特别高兴。
我与马石山的结缘来自于父亲王济生。父亲16岁参军,几乎走遍了胶东每一片土地,是胶东军区五旅老十三团的指战员,亲历抗日战争,他在著作《血火雄风》中写到了10名战士为救几千名老百姓奋勇牺牲的事迹。我看后深感震撼,立志将故事拍成电影,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马石山十勇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无数人。曾经被十勇士救出来的孩子辛殿良,参军加入13团,英勇杀敌,成为华东战斗英雄;被十勇士救出来的年轻人峻青,将被救经历写成纪实文学《马石山上》,成为著名作家……
听着父亲故事长大,我对胶东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感情。胶东子弟兵不怕苦、不后退,上了战场都以拼命的精神冲在前,马石山十勇士的英雄事迹就是胶东子弟兵保家卫国的典型。多少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英烈们坚信“头可断、血可流、阵地不能丢”的信念,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尊重历史就是对未来最好的守望。身处和平年代,马石山十勇士的革命精神必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后辈记住他们。铭记这段历史就是要告诫后人,宣传马石山十勇士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马石山十勇士是大无畏精神的最好诠释
《胶东子弟兵》主编 刘学艺
走进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我们几位老人纷纷驻足凝视,追忆自己父辈当年在这战斗过的场景。看着胶东抗战回忆展区,我也回忆起父亲刘剑秋在胶东抗战的往事。
1942年,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乳山作为战略要地,是日军侵略的主要目标。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兵力对胶东地区进行拉网式进攻,一路烧杀掳掠,在乳山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父亲所在的部队和马石山十勇士一起为阻击日军侵略而英勇战斗。
当时,我父亲所在的五旅主要负责牵制和袭扰围困马石山的日寇,战斗惨烈程度是后人无法想象的,随之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日军战斗到最后一刻。马石山十勇士是1942年冬季胶东军民反“扫荡”众多英雄里面的杰出代表。
我认为,马石山十勇士精神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敢于反抗外来侵略者、宁死不屈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亲情。人民军队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军队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我们的军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也是马石山十勇士的精神。
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启用,正是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今后,我们要继续大力宣传,深入挖掘以马石山十勇士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作为胶东子弟兵的后代,我们定会尽自己所能,为乳山发展红色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深挖红色文化革命内涵
革命家宋竹庭之子 宋小秋
我是地道的乳山人,父亲宋竹庭是中共牟海特支书记、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五支队政治部主任、第19旅政委。对于故乡和发生在胶东大地上的革命故事,他非常熟悉。从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修缮改陈时,他就曾参与其中。
纪念馆改陈布展的意义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发扬八路军在敌人胶东大扫荡中不怕牺牲、奋勇突围的大无畏精神,第二是弘扬深厚的军民情,涌现出像十勇士、十八勇士等英勇战士们为了千万老百姓而牺牲的革命事迹。
这一次,50余名革命后代和红色专家齐聚乳山,重温革命年代的激情岁月,不少人也都表示十分关心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启用,将为丰富、充实教育基地继续努力,让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在讲述历史故事时更加立体、更加丰富。
我的父亲是中共牟海地区党组织的创始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家。这次回乳山,我特意实地走访了乳山七八个村镇,寻访老人们记忆中的革命场景,考察父辈们当年奋斗、牺牲的详细资料,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让后人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从一定程度上讲,追溯过去的革命传统,对当下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廉洁作风也起到一种警示作用。我们要学习弘扬革命先辈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革命奉献精神,对照历史,约束自我,从激昂的革命故事中汲取力量。
唱响红色旅游这台大戏
革命家周光之子 周连生
在新启用的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里看到父亲周光的照片挂在墙上,我心里特别感慨。父亲是当年胶东军区十六团团长,当日军在马石山“扫荡”时,他正带领十六团突围。因此,我从小对胶东地区有很深的感情,展馆中不少战士的名字我常听父亲提起。
胶东抗战部队在全国抗战史中贡献大、地位高。以胶东军区的力量为基础,组建了人民解放军四个军,到现在的十八个集团军里面,还保留了胶东三个集团军。胶东人民对整个革命贡献非常大。
我在想,守着这么好的历史资源,当下乳山应下大力气收集更多的历史资料,深入挖掘更细致的故事和情节,把整个胶东抗战历史、革命胜地和革命故事串起来,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就拿我父亲来说,当时他是十六团团长,被围在敌人包围圈里,政委、参谋长、作战参谋都牺牲了,团部机关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员都牺牲了。当他带着大家突围出来时,自己的碑都被立好了。母亲在“扫荡”中也是九死一生,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讲出来反而更能打动人。
胶东抗战发生了太多的精彩故事,比如胶东地区为革命捐献了十三万两黄金的故事,这批黄金是如何捐献、运送出去的,细节多得可以拍成电影。只有接触更多的革命后代和历史,才能挖掘出更有意义的红色故事,串起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在我看来,红色旅游是一个挖不尽的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的文章要做深做透,大有可为。
红色旅游是传承革命传统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旅游产业,它承载着更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一代代后人来说,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远比教科书的理论影响更大,乳山用红色旅游把革命根据地、革命史实、英雄人物全部串联起来,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和深远影响。
红色旅游产业和教育基地要融合发展
临沂大学教授、山东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主任助理 张学强
重视历史,弘扬传统。纪念馆、革命旧址组成的红色教育基地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在带来政治效应的同时经济效益随之产生。因此,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开发融合发展是同一个问题。
我认为,红色旅游开发要立足乳山、放眼胶东,对整个胶东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有全面的掌握。胶东根据地是党开展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更是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战结束时山东根据地的五大战略区之一,被誉为最稳固的根据地、最有文化的根据地、经济力量最强的根据地,在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司法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走在山东根据地前列。
胶东红色遗址遗迹非常多,开发前要掌握资源的整体分布情况,这是我们做开发前要掌握的。因此,要做好资源普查,不仅是乳山的、威海的,凡是属于胶东的,都要做好统计。这对建设以乳山为核心的胶东红色文化教育和旅游开发基地至关重要。
乳山要抢先一步规划以马石山为核心的胶东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乳山为基点,视野要放在整个胶东,把胶东红色资源整合集聚在乳山,全面展现整个胶东红色文化内涵。
胶东根据地还要研究胶东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的特色,确定红色教育的主题,然后连点成线。以乳山的几个红色资源点为依托,打造胶东红色文化之窗。可以考虑恢复、修缮原来的旧址,甚至新建展馆,比如建设胶东抗日根据地展馆、胶东乳娘纪念馆、胶东抗日武装斗争纪念馆等等,打响地域特色文化品牌,让更多人知道,要了解胶东的红色文化传统就要到乳山来,乳山就是胶东红色文化的大观园。
以史为鉴,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乳山党史市志办原主任 高玉山
乳山作为胶东战场的一部分,在中国抗战史上同样有不可磨灭的一页。以史为鉴,研究乳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激发乳山人民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
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乳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乳山人民历来有追求正义、勇于斗争的光荣传统。乳山有着民拥军的优良传统,为救护八路军伤病员,更是倾心倾力,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给伤病员吃;在日寇冬季“扫荡”中,胶东育儿所的二三十个孩子被包围在马石山一带,育儿所的全体工作人员和乳娘抱着孩子在马石山一带山上与敌周旋,使育儿所的孩子在残酷的“扫荡”和多次迁徙中,无一损失。
乳山作为革命老区,战争年代红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留下来的革命活动旧址较多、影响较大。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早期活动活动区,有大量的战斗故事、英雄事迹可以挖掘。不只是发生的马石山突围战、马石山惨案,还有东夼钟家村的胶东军区卫生部制药组,以东凤凰崖、田家为代表的胶东育儿所驻地村,凤凰崖、地口、青山、蓬家夼为代表的胶东八路军兵工厂旧址,小管村成立的胶东军区卫生部四所等。
我认为,建立以马石山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区非常有必要。不只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发扬革命先辈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终生的精神,也是宣传乳山革命战争年代的贡献,推介乳山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今后要想真正搞好红色旅游文化,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提前规划,作出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包括确定好有代表性的村庄、点,设计好最佳线路,重现当年景象,讲好当年的战斗故事和英雄事迹。◎文/本报记者 矫晓虹 夏树刚 图/本报记者 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