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关注到一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1950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包括西盟佤族部落头人拉勐在内的少数民族代表时指出,应该更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有步骤的和切实地实现民族区域政策,不断改善和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在国家的帮扶下,西盟从1953至1956年增开水田一万五千多亩,开挖水沟480多条,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国家又长期派驻工作组,帮助老百姓教他们种菜、磨豆腐、刷牙等基本的生活技能,提供需要无偿的帮助。”王元辅说。上世纪50年代,佤族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和奴隶制社会的初期的社会阶段,买卖奴隶的现象时有发生。是政府通过和平改变、民主改变的方法,改变了这些奴隶的命运。所以,当人们好奇地问有些人家为什么姓毛?他们会说,是因为毛主席共产党把他们从买卖奴隶的人手中救下来的,所以世世代代要姓毛。这些年,西盟人民在党的脱贫攻坚和民族政策引领下,发展养殖业、手工艺产业、旅游业,修路盖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9年,西盟县率先在全国“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该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杨正仁的老友岩倮仕一家原先与所有的山寨民一样,一家几代人居住在茅草房里,屋内外都见不到光。茅屋下面养牲口,上面住人,卫生条件很难保障。现在,家里盖了好几层的小楼,宽敞得住不完,村里干净整洁,老寨的茅草房早已成为历史,被当作了旅游景点。岩倮仕的母亲已是90多岁高龄了,还对杨正仁说,“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过上好日子。”现代文明的新风吹进阿佤山寨,阿佤人用勤劳的双手修路架桥,不断走向开放,拥抱文明。以前,杨正仁从昆明到西盟,要开车在土路和小道上走八天。现在他从昆明乘坐飞机,下飞机后再走一个小时的高速路就能到。短短70余年,阿佤人实现了“千年跨越”:由原始社会直接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由整体贫困到实现整县脱贫,这两个奇迹,真正应了歌里那句“社会主义好,架起幸福桥”。 “现在,西盟人的日子用天翻地覆来说,一点儿不为过。”杨正仁发自内心地感叹。上世纪60年代,在西盟工作生活了9年后,他调到了昆明军区文工团,的生活圈子看似远离了佤山,但是和这里的人们联系却从来没有中断过。退休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回佤山走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