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阁临江而立,一场盛宴名士云集,一位青年挥毫泼墨,一篇序文光照千秋——公元675年重阳节,南昌滕王阁上上演了文学史上最耀眼的瞬间。

当王勃在滕王阁的盛宴上挥毫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他未曾想到,这一挥毫,竟将一座楼阁镌刻进永恒的诗篇,将个人际遇化作了千年不散的文思回响。

滕王阁的兴建,缘起于唐高祖李渊幼子李元婴。
贞观十三年,李元婴受封滕王,就藩山东滕州。
此人虽在政绩上默默无闻,却尤好土木之兴与歌舞之乐。
龙朔三年,他调任洪州都督,见赣江之滨开阔浩渺,顿生建阁之心。
于是层台耸翠、飞阁流丹,一座壮丽的楼阁在江畔拔地而起,世人遂以“滕王阁”名之。

岁月流转至唐高宗上元二年深秋,洪州都督阎伯屿为夸耀政绩,精心重修滕王阁。适逢重阳佳节,阎公大宴宾客于新阁之上,雅士名流纷至沓来。
风尘仆仆的王勃正南下探望被贬交趾的父亲,恰好泊舟于洪州城外。
这位昔日以《檄英王鸡》文触怒高宗、仕途受挫的才子,虽年方二十余,然其诗名早已播于四海。
他亦在受邀之列,悄然登上了这座注定成就他千古文名的楼阁。

宴席之上,美酒佳肴,觥筹交错。
阎都督早已暗嘱女婿吴子章提前精心作就一篇序文,只待席间“即兴”挥毫,以扬其名。
当侍者捧出纸笔巡至宾客面前,众人深知都督心意,皆婉言辞让。
纸笔传到王勃面前时,他却神色自若,慨然应允。
据《唐才子传》所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这突如其来的应允,使满座愕然,阎公心中更是大为不悦,拂袖离席,独坐帐后,只命小吏将王勃所写之句一一传报。

吏人首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沉吟道:“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
”接着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神情微肃,默然不语。
当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传来时,都督霍然而起,击节赞叹:“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所有的矜持与安排,瞬间被文字的华彩所击碎。
阎公重新整衣入席,待王勃搁笔,宾主尽欢而散。更有民间传说,王勃于船中得水神“清风一阵,助汝舟行”之助,终如期赶赴滕王阁盛会,这更为其文思泉涌添上神秘色彩。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以四六骈文写成,其文采之盛,堪称“骈俪之宗”。
序文起笔便以宏阔气象笼罩全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寥寥数语,洪州雄踞要冲的磅礴气势已扑面而来。
其后转入对阁中盛会的精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盛宴的热烈与名士的风雅跃然纸上。
最令人心折的,莫过于登阁远眺时对秋江暮景的描绘:“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霞光与孤鸟齐飞,秋水共长天同色——动与静交融,光与色交响,此句不仅以其工巧的对仗与如画的意境成为千古绝唱,
更在壮阔中蕴藏一缕寂寥,在绚烂里暗含一丝秋寒,将自然之美推向了极致。
然而王勃并未止步于景物铺陈。
由天地之壮美,自然转入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慨叹:“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他以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历史人物的坎坷自况,抒发其“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失意与不甘。
可贵的是,其文气并未消沉于悲叹之中,而是迸发出更为高亢的强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已不仅是个人的抒怀,更升华为一种穿越时空的豪迈精神。
篇末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自谦作结,并附上那首七律:“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以悠远不尽的余韵收束全篇,令人在时空浩渺之中顿生无限感怀。
《滕王阁序》一出,如星耀长空,洛阳纸贵,瞬间传遍天下。
韩愈由衷推崇:“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又言自己读罢王勃之序,常欲焚笔砚以避其锋芒。
后世文人登临此阁,必怀虔敬之心诵读此文,苏轼、文天祥、汤显祖等皆曾留下题咏。
王勃笔下的滕王阁,早已超越砖木的实体,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永恒的精神象征。
王勃作序后仅一年,南下探父途中不幸溺水,惊悸而亡,时年二十七岁。
其生命如流星划过初唐的夜空,短暂却光芒万丈。
《滕王阁序》正是这位天才在命运长河边缘奋力掷出的璀璨明珠。
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将赣江的秋色定格为永恒的诗意;一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让无数失意的心灵在千年后仍能触摸到那份灼热的温度。
当今天的我们立于赣水之滨,仰望那座屡毁屡建的巍巍高阁时,耳畔仿佛依然回荡着千年前那个秋天墨香里的吟哦。
王勃以生命最后的华章,在楼阁与江水之间,在历史与传说之间,在失意与豪情之间,为后世立下了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才情与志向,足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在秋水长天之间,获得永恒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