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最初分封的诸侯,大约有八百多个。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兴起,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秦燕赵魏韩最为强大,是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的都城都在哪儿呢?这其实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历史上各国都曾经历多次迁都,有多个都城,比如秦国便有九个都城。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说说战国七雄的都城变更史。齐国:秦始皇灭齐时,都城为临淄。
楚国:秦始皇灭楚时,都城为寿春。

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随着实力的衰减,楚国不得不将都城南移,以避北方诸侯国的锋芒,于是在楚昭王和楚惠王时期,先后将国都迁到鄀都(今湖北宜城东南)和鄢都(今湖北宜城)。还是在楚惠王时期,楚国又将国都迁回郢都,大概是想恢复楚国昔日的辉煌。可惜楚国始终没有复兴庄王霸业,反倒有江河日下之势,公元前278年,白起大破楚军,攻入郢都,楚顷襄王狼狈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后,为了避秦国锋芒,楚考烈王时期,楚国又迁都到矩阳(今安徽阜阳),之后又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直到楚国灭亡。燕国:秦始皇灭燕时,都城为蓟城。

公元前657年,燕襄公将都城迁回蓟城;春秋晚期,北方的戎狄各部又逐渐强大,迫使燕国又一次徙都到易。燕王哙时期(公元前4世纪初),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平定叛乱后,燕昭王在易水高筑武阳城,是为燕下都。此时,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也空前繁荣起来,燕昭王时期,燕国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今北京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直到燕国灭亡。赵国:秦始皇灭赵时,都城为邯郸。

魏国:秦始皇灭魏时,都城为大梁。

韩国:秦始皇灭韩时,都城为新郑。

秦国:秦始皇统一天下时,都城为咸阳。

秦庄公时期,击败西戎,庄公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以西犬丘为都(今甘肃天水礼县大堡子山附近)。秦襄公时期,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国正式成为诸侯王,秦襄公于是迁都于“汧”(今陕西陇西县东南)。秦文公时期,公元前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东猎,从“陈仓渭水道”东进,次年“至汧渭之会……即营邑之” ,定新都于“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秦宪公时期,公元前714年,秦国为了实行向东扩展的战略,将秦国国都由汧渭之会迁至平阳(陕西宝鸡陈仓区)。秦德公时期,由于平阳地方局促,地处盆地,地势“居下临高”,不利于战略防守,而雍城地势辽阔,土地肥沃,西、北面有灵山、君坡山,东、南面有横水、渭水,易守难攻,于是迁都于雍城。雍城是秦国著名都城之一,秦穆公当年称霸西戎时,秦国的都城就是雍城。雍城一共有19位国君在此居住,直到秦王嬴政即位后,雍城依然作为陪都而存在。秦灵公时期,秦灵公为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曾迁都于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为了夺回被魏国攻占的河西之地,遂迁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武家屯东北)。栎阳有两位秦国国君居住,除了秦献公,另外一位就是他的儿子大名鼎鼎的秦孝公。秦孝公以栎阳为都,重用商鞅变法,为秦国的一统天下奠基。秦孝公时期,商鞅的第一次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后,秦孝公清醒地意识到,栎阳的位置相对局促,且偏于东北方向,以此为都,虽然便于指挥河西争夺战,但不是秦国东出的最佳地理位置。而且,栎阳的守旧派实力强大,变法规模若想进一步扩大,势必要远离守旧派的老巢。经过慎重思考、精挑细选,秦孝公选择了交通便利、沃野千里的咸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正式定都咸阳。战国时期,咸阳一共居住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和秦始皇六位君主,见证了秦国的崛起、复兴、统一,当然,也见证了秦国一统天下后的没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旧以咸阳为都城。咸阳作为新王朝的都城直到秦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