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小感,漫步禅意之地,邂逅心灵之旅

普陀小感,漫步禅意之地,邂逅心灵之旅"/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上,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宗教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普陀小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座岛屿的无限感慨。以下是一段关于普陀山的文字:
普陀山,一方净土,宛如人间仙境。踏足于此,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之中。岛上古刹林立,香烟袅袅,信徒如云,香客络绎不绝。
漫步普陀山,每一处都充满了神秘与神圣。沿着石阶攀登,耳畔传来悠扬的梵音,眼前是青翠欲滴的竹林和波光粼粼的海面。这里的山峦起伏,奇峰怪石,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普陀山的寺庙,是信仰的象征。从古老的普济寺到新建的南海观音圣像,每一座寺庙都承载着信徒们对佛祖的虔诚之心。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尘世的烦恼,静心修行,感悟生命的真谛。
夜幕降临,普陀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皎洁的月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犹如银河倒挂。此时,漫步在沙滩上,聆听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普陀山,这座充满神奇与美丽的岛屿,让人

相关内容:

夏日炎炎,休假去了趟普陀山,见识了赫赫有名的南海观音。

普陀岛

从舟山朱家尖蜈蚣峙码头乘船,约莫一刻钟就登上了普陀山,普陀山全称普陀洛迦山,为观世音菩萨道场,因其四面环海,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有诗赞曰:“寰内首推清净地,观光礼佛两相宜”。


既为观音道场,那么有必要科普下“观音”由来。从历史角度看,与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不同,观音菩萨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而是佛教信仰和修行体系中的理想化象征。在佛教经典中,观世音菩萨被认为是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注:观世音菩萨在印度佛教中多为带髭须的男子形象。在中国唐朝以后,观音逐渐由男身向女身转化)。


“观音”是梵文"Avalokiteśvara"的翻译(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为“观世音”,后避讳唐太宗李世民名字,简称“观音”),这个名称由两部分组成:"Avalokita"意为“观”,"īśvara"意为“自在”。合起来理解,“观自在”指的是菩萨具有般若智慧,能照见五蕴皆空,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 ,所以唐玄奘法师将"Avalokiteśvara"又译为"观自在"。


“观世音”与“观自在”虽是同一个菩萨的不同译名,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观世音”强调菩萨悲心恳切,寻声救苦,随类应现,而“观自在”则强调菩萨用般若妙观智,由耳根一门深入,反闻自性,不被外界声境所转,故尔观听圆明,得大自在 。“观世音”立足于因位,强调修证法门,而“观自在”立足于果位,阐释果德。


换一个角度看,我认为“观世音”侧重于面上的含义(神通),更世俗化、宗教化,更能吸引信众,以便传播。“观自在”则是底层的佛智慧,是一种启悟人生的思想。正所谓“为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有没有?没有。“救苦救难”就是“勾牵的欲”,这种“欲”是有必要存在的,但我们要搞清楚佛学真正传递的是自性圆明而不是神灵保佑。能救苦救难的是谁?自己。正如宋代惠开禅师诗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普陀岛牌楼

普陀景区入口有个大牌楼,正中赫然四字:“同登彼岸。”我不禁哑然失笑,这如果称作彼岸,那么朱家尖就是此岸,东海便是苦海,花百来块钱坐个轮渡就能脱离苦海?佛学中此岸、彼岸代表两种境界而不是现实地理之分。到彼岸的方法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六种,具体不作介绍,这里只是想表达任何修为结果都需要自身持续做功而获得。景区固然是为博人眼球,不必过于较真,但游客既然千里迢迢来礼佛,还是得细细分辨之。

六度

普陀岛遍布禅院寺庙,但我观察到惟有普济寺、慧济寺、法雨禅寺这三个寺院人声鼎沸,香火呛鼻,其余则无人问津。我不禁疑惑:这些寺院进门都是天王殿弥勒佛,内里都有大雄宝殿如来佛,客流为何天壤之别?游客如果是参观名胜古迹那何必执着于焚香敬佛,如果是诚心礼佛那为何又厚此薄彼?游客的选择是取决于外部环境(自媒体/导游/熟人介绍/景区宣传等),还是被景区内巴士线路规定?这个巴士线路是景区初始定制还是后期根据客流量统计生成?这很难去考究也没必要深究。有一点是确定的:总归是人说的、语言表述的。

普陀岛 慧泉禅院

我想到了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认为世界是由所有事实构成的,而不是由事物本身构成的(这里的“事实”指的是事物的状态或事件,它们是通过语言表述的)。因此,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基于我们能够表述的事实,而不是事物本身。


坊间传闻,普济寺求姻缘、慧济寺求子、法雨禅寺求平安,无比灵验。这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里的一些事物的状态,一个通过语言游戏构建的状态,我们得清楚这并非事物本身。


回到佛学角度,我想到了宁波的阿育王寺(寺内珍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一处楹联:照见五蕴皆空凭他水火刀兵莫作色相。

宁波 阿育王寺

五蕴皆空那是般若智了以空义察之,那烟雾缭绕的寺院、接踵而至的香客都是色相,凡有所相,皆为虚妄,那又何必执着?但我还沿着世俗的规定都走了一遍,不入世俗,又何来所观所感,这便是色空不二。


岛上有一碑,刻有碑文“入三摩地”,所谓三摩(Sama-dhi),在佛教中指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冥想状态,也称为“定”,佛教“三无漏学”——戒定慧中的“定”即是。所以“三摩地”是一种精神状态而非某个清净地方。

普陀岛 入三摩地碑

“三摩地”是随时随地可入了,比如在这“海天佛国”,我便没入得了,反倒是在离开普陀岛的轮渡上,饥肠辘辘之下,遥望青山浮东海,艳阳挂长空,不经然间酝酿了以上文字,聊作消遣,与诸君分享。

朱家尖---普陀岛航道

发布于 2025-07-04 16:26
收藏
1
上一篇:法雨寺,山海之间,静享禅意栖居的宁静秘境 下一篇:探秘普陀山,三寺之韵,普济禅寺与法雨禅寺的前后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