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19周年纪念,探寻“澳门”名字背后的鲜为人知故事

澳门回归19周年纪念,探寻“澳门”名字背后的鲜为人知故事"/

澳门,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其名字的来历其实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关于“澳门”名字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1. "“澳”字来源":“澳”字在古汉语中指的是沿海的港湾。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南,是一个天然良港,因此得名“澳门”。
2. "“门”字来源":关于“门”字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澳门古称“濠镜澳”,因为澳门有一座名为“濠镜”的灯塔,而“门”字有“门户”之意,因此得名“澳门”。另一种说法是,澳门古称“香山”,因为澳门附近有香山岛,而“门”字在古汉语中也有“岛”的意思。
3. "葡萄牙殖民时期":16世纪,葡萄牙人开始觊觎澳门。1553年,葡萄牙人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在澳门设立商站。此后,澳门逐渐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并开始使用“澳门”这个名字。
4. "回归后的澳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国。回归后,澳门继续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繁荣的旅游业,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总之,“澳门”这个名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它既体现了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也反映了澳门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和发展

相关内容: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一声呐喊在澳门上空回荡,母亲,我回来了!澳门,这个漂泊100多年的游子,重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2018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19周年的纪念日。

人们喜欢游览澳门风光,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澳门”名称的由来。原来,澳门仅仅是这个地方的一个名称而已。此外有香山澳、濠镜澳、濠镜、濠江、镜海、濠海、马交等名称,而且每个名称都是有它的历史渊源。

澳门城市建筑。

蠔镜之名的由来

澳门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南端,东隔珠江口同香港相望,西接磨刀门,南对南中国海,北面以关闸为界同今珠海市的拱北接壤。

据地理学家研究,远古时代的澳门是一个小岛,孤悬海中。后来由于西江泥沙的冲积,日积月累,在大陆与小岛间形成一道沙堤,澳门于是成为一个与大陆一径相连的半岛。

澳门古称蠔镜。蠔镜本为蠔的外壳的一部分,平滑如镜,故名。而澳门之所以得名蠔镜,据后世学者们的解释,原因大约有二:一是因澳门地处海口咸淡水交汇处,产蠔甚多;二是因其南部有南北两个海湾,“规圜如镜”。后来由于“蠔”字以虫为偏旁,颇为不雅,文人们便易“蠔”为“濠”或“壕”了。

现存史籍中最早关于蠔镜的记载是在葡萄牙人皮雷斯于1514年所著的《东方志》中,书中记道:“除广州港口之外,另有一港名蠔镜,陆行三日程,海行一日一夜。”

在写作《东方志》之时,皮雷斯尚未来过中国,但他已去过马六甲、爪哇等地。他关于蠔镜的记载,主要是根据在马六甲经商的中国人所提供的资料,但无论来源如何,至少可以说明,蠔镜之名在明正德年间之前早已存在。

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蠔镜一名最早的是成书于1561年由黄佐所撰的《广东通志》,其中云“布政司案查得递年暹罗并该国管下甘蒲沰、六坤州与满剌加、顺搭、占城和国夷船或湾泊新宁广海、望峒,或新会奇潭、香山浪白、蠔镜、十字门……”

“澳门”一词最早的记载

“澳门”一名见于记载最早者是1564年庞尚鹏的《题为陈来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疏》。疏中写道:“广州南有香山县,地当濒海。由雍陌至蠔镜澳,计一日之程。有山对峙如台,曰南北台即澳门也。外环大海,接于牂河,曰石峡海,乃番奏市舶交易之所。”

不过庞氏在这里虽记了澳门之名,但并未对此名作更多的解释。到清初,屈大均在其所著《广东新语》中对此就说得比较清楚了。他说:“凡番船停泊,必以海滨之湾环者为澳。澳者,舶口也。香山故有澳名,曰浪白,广百余里,诸番互市其中。嘉靖间,诸番以浪白辽远,重贿当事,求蠔镜为澳。蠔镜在虎门外,去香山东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两湾,海水环之,番人于二湾中聚众筑城,自是……诸澳悉废,而蠔镜独为舶薮。自香山城南以往二十里,一岭如莲蓬,逾岭而南至澳门,则为莲叶……澳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对,故谓澳门。”

屈氏的这段记载,对澳门的得名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其要点是:澳是舶口的通称,濠镜澳的南北有两山对峙,形状如澳之门,所以有澳门之称。这一说法,为后来的学人广为引用。不过,关于澳门之“门”所指何处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印光任和张汝霖在成书于1751年的《澳门纪略》中的解释:“濠镜澳之名,著于明史,其曰澳门,则以澳门南有四山离立,海水纵横贯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门,故合称澳门。”

显然,印、张两氏在这里是把凼仔、路环和大、小横琴等四座离岛所构成的“十字门”视为澳门之“门”得名的由来,实际上,由于史籍中所载澳门半岛上的南台北台究竟是指哪座山,“澳门”的“门”是否就是指十字门,从来就没有统一的看法,至今仍有争论。然而这并没有阻碍“澳门”这一名称的流行,大致从清代以后,“澳门”终于成为整个半岛的名称,而“濠镜”这一旧名也被舍弃不用了。

先有妈阁庙,后有澳门城

澳门妈阁庙

澳门南端妈阁山西麓的妈阁庙香火鼎盛,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妈阁庙原称妈祖阁,古称海觉寺,又称天妃庙,位于澳门半岛西南部的妈阁街,是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

相传天后乃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妈,能预言吉凶,死后常显灵海上,帮助商人及渔民消灾解难,化险为夷。明朝时福建人来澳门后遂与当地居民共同在现址立庙奉祀,兴建了妈阁庙。

《澳门记略》对此记载说:“娘妈角,一山屹然,斜插于海,磨刀犄其面,北接蛇埒,南直澳门,险要称最,上有天妃宫……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一舟遂安,立庙向天妃,名其地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

澳门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发钦博士介绍,虽然有关庙的建造时间并不统一,但妈阁庙被认定是澳门最早建立的庙宇之一,澳门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先有妈阁庙,后有澳门城”,可见妈阁庙历史之悠久,是澳门三大古刹中最古老的一座。

妈阁庙所在的位置,以前叫皇家一号码头。相传四百多年前,葡国人抵达澳门,于庙前对面之海岬登岸,看到有一间神庙,询问居民当地名称及历史,居民误认为是指庙宇,随口称“妈阁”。葡人以其音译而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来源:《澳门史话》邓开颂 陆晓敏 扬仁飞/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山日报》张房耿 赵伟/文)

发布于 2025-07-04 00:27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澳门,名称由来与英文名“Macao”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澳门命名之谜,探究“澳门”与“Macao”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