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天津有句俗话:“天津有‘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这是天津卫人夸耀家乡的经典顺口溜。

1949年天津刚解放时,5岁多的我跟随父亲前往天津老城里,见到了当时的鼓楼。记忆中的鼓楼外观显得脏乱陈旧,下方设有供行人通行的门洞;墙体上挂满商业广告牌,楼边还聚集着不少做小生意的摊贩。然而没过多久,就听闻因阻碍交通,鼓楼被拆除了。到了上世纪末期,随着改革开放推进,老城里民房进行了彻底改造,龙城拔地而起。这片区域清一色是青砖瓦房构成的高档住宅区,其中“宰相府”小区更是豪华气派。后来,相关部门在“宰相府”对面复建了鼓楼,新鼓楼比旧鼓楼规模更大,外观也更为气派壮观 。

炮台位于海河入海口,距离天津市中心较远,平时很难到达。上世纪末期,单位组织前往烟台旅游,我在塘沽客运码头附近有幸得以一见。下午四时许,客轮鸣响汽笛缓缓驶离港口,船行不久,我便远远望见了大沽炮台的身影。大沽炮台扼守大沽口(海河口),在英法联军侵华及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曾与清朝官兵并肩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失守,惨遭拆毁。如今,经过整修的大沽炮台重现往日英姿,屹立于大沽口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人们铭记那段历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因私事我多次前往红桥区西大湾子,途中总会路过铃铛阁旧址,其位于铃铛阁大街,当时已成为一所学校。西大湾子是天津的老城区,街道狭窄,宽度仅比胡同略宽。这里胡同相互交错,宽窄不一,最窄处仅能容两人并行,巷道曲折蜿蜒。铃铛阁早已毁于火灾,上世纪初,人们在原址上建起公立学校。学校正面墙上有个圆形图标,应该是校徽。改革开放后,天津对这一区域进行大规模改造,拆旧建新,形成了如今芥园道的面貌,彻底改变了过去破旧的模样。改造后的芥园道让原本隐匿于民房之中的铃铛阁中学、吕祖堂展露出来,仿佛“藏在深山处,终现真面目”。#旅游#天津#三宗宝#旅游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