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长途自驾攻略,应对高反与确保安全出行必备指南

高原长途自驾攻略,应对高反与确保安全出行必备指南"/

高原长途自驾是一项既刺激又具挑战性的活动。以下是一些关于高原反应预防和自驾安全的基本建议:
### 高原反应预防
1. "提前适应": - 在出发前的一两周,逐渐增加居住地的海拔高度,让身体有时间适应。
2. "药物准备": - 根据医生建议,提前准备一些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如红景天、高原安等。
3. "饮食调整": - 到达高原后,应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水分。
4. "适量运动": - 到达高原后,不要过度劳累,适量运动,帮助身体适应。
5. "保持良好心态": - 高原反应与心理因素有关,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缓解症状。
### 自驾安全
1. "车辆检查": - 出发前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刹车、轮胎、发动机等关键部件。
2. "路线规划": - 提前规划好路线,了解沿途的加油站、维修点、景点等信息。
3. "合理休息": - 长途自驾容易疲劳,应合理安排行程,确保休息充分。
4. "遵守交通规则": - 高原地区路况复杂,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疲劳驾驶。
5. "装备准备": - 带上必要的

相关内容:

我5月15日从海南出发,先到成都,然后走317进藏,再从类乌齐出藏进入青海囊谦,今天到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的曲麻莱县‬,刚好一个月,行程6200公里,晚上‬去‬玉树休整。


曲麻莱县:黄河源头第一县


按计划玉树是中间点,后半段将从甘南再次进入四川,走完阿坝地区,然后从重庆回海南。


我有多次进藏经历,最高上到海拔5600米。每次进入高海拔地区的头二天,多少都会有些反应,但很快就适应了。


这次也一样,从成都到丹巴没有什么感觉,从丹巴到道孚的那天感觉比较累,头也有些昏沉,以为是头天晚上没有休息好,当晚早早就睡了,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第二天基本就没有什么感觉了。


后来查了海拔才知道,从成都到丹巴,海拔都在2000米以下,但从丹巴到道孚,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途径弥勒佛山垭口海拔近4500米外,因此当天有了感觉,还以为没有休息好,没有想到其实是高反


一、关于高反


一般人从平原到了海拔2500米以上,就会开始出现高原反应。有资料显示,当海拔超过2500米,人体可能会因缺氧而产生不适症状,主要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气短等。


本人也高反,只是症状比较轻,就是有点头昏脑胀和气短,有点像要感冒的早期症状,也有点像没有休息好,或者长途驾驶的疲劳,因此比较容易忽略,不过适应的比较快,自己也不太在意。


有统计数据显示,从平原地区快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时,大约50%~75%的人会出现急性高原反应


具体到个人,这一海拔阈值会因各人的体质出现差异,一些心肺功能较强的人,对高原的耐受性相对较高,这些人即便到达3000米左右的海拔,也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高反,身体能够较好地适应缺氧环境。


然而也有些经常锻炼身体、体质比较好的人,可能比那些比较瘦弱甚至看起来弱不禁风的人,更容易高反,原因在于那些经常锻炼身体体质健硕的人,基础耗氧量更高,因此常有平时体质很好的朋友,高反症状比较明显,不敢上高原。


而患有贫血、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或是经常熬夜、身体状态欠佳的人群,则更容易在较低海拔就出现高原反应。


从医学角度看,从平原地区直接上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血氧饱和度会从98%骤降到85%左右


今天路过哈秀山垭口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


先前有过高原经历的人,再次前往高原时,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缺氧状况,高反的程度会相对较轻,出现反应的海拔也可能相对较高。我可能属于这种人,第一次上高原时的反应大些,后来就不那么明显了。


总的来说,虽然一般人在海拔2500米以上就可能会有高反,但受个人体质、上升速度、先前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人在海拔3000米左右,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如头痛、失眠等。当海拔超过4000米时,除了上述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慌气短等较为严重的状况。


而在极高海拔地区如海拔5500米以上,人体机能会严重下降,出现不可逆的损害风险增大,需要特别注意。


二、高反的主要生理适应过程


同行者中有位是医生,据他介绍,一般人高反症状与上升速度有关,如果在一天之内从平原地区快速爬升到海拔约2780 米区域,有63.74% 的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反症状;在海拔约 4200 米区域,该比例则高达 90.64%


高原远处山峰上的雪线


不过大多数人的不适应,都可以在三二天内逐步缓解和适应,如果能在3500米左右休息一二天,一般无需采取特别措施,最多配备便携式氧气瓶即可。真正需要紧急救助的人群比例相对较小,网上可能有些夸大。


在高原反应中,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是最严重的两种病症,一般情况下发病率相对较低,统计显示发病率大约为 1%-2%,但病情凶险,一旦发生往往需要紧急救助,不在此讨论。


根据同行医生介绍,高反的生理适应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初上高原的1-3天,因高原低氧环境刺激,呼吸频率加快、如出现气短、呼吸急促。同时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让血液更快输送至全身组织,弥补缺氧状态。这个时期称为急性期


部分人可能出现心慌、心悸等表现。肾脏可能通过增加排尿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减轻组织水肿,但也可能导致脱水,需注意补水。


急性期是身体对高原环境的“初步应激阶段”,度过此阶段后,部分人会进入代偿期逐步适应,但个体差异明显,需密切关注身体反应。


2、进入高原的3-7天,身体为适应低氧环境而出现的一系列代偿性变化,主要是体内红细胞开始增生,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这个时期称为代偿期


红细胞增多可以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从而提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以缓解高原环境下的缺氧状况。


每个人的身体适应能力不同,代偿期的表现和持续时间也会有所差异。在这个阶段,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和适应。


3、进入高原数周至一个月后,身体通过系统性调整,逐渐建立对低氧环境的稳态适应,体内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持续增长,较平原时增加20%~30%,血液携氧能力大幅增强,是稳定期的核心标志,这个时期称为稳定期


石渠县的巴格嘛呢石墙和白塔


心率也逐渐回落至接近平原水平,心输出量保持稳定,心脏收缩效率提高,血管扩张能力增强,改善组织供氧。


此时呼吸频率趋于平稳,但肺通气效率提升,如肺泡弥散功能增强,身体对缺氧的敏感性降低,气短症状明显缓解。


稳定期代表身体已通过多系统协同调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低氧适应机制,但这种适应并非永久,从高原返回平原后,身体会经历“脱适应”过程,相关生理改变会逐渐逆转。


三、 高原长途自驾的生理变化


在高原长途自驾过程中,驾驶者的生理会经历一系列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驾驶体验,更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


但多数高原自驾者都比较关注高反问题,忽略了自驾途中的其他生理和心理变化,尤其对长途自驾者(自驾时间超过20天),此时高反已经基本适应,长途自驾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上升为主要因素


1、生理变化


长途自驾由于连续长时间固定坐姿,本就容易导致肌肉持续紧张、精神紧绷。而高原缺氧放大了疲劳,使身体耐受力降低,长时间握方向盘、观察路况的体力消耗远大于平原


研究表明,约80%的驾驶者连续驾驶4小时后会出现腰酸背痛、颈部僵硬;而连续注视道路3小时,约70%的人会产生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等视觉疲劳症状。


如果此时出现早期高原反应症状,如反应迟钝、脸色苍白,容易与疲劳易混淆而被忽视,有可能延误处理,同时也使驾驶疲劳急剧加重。


若驾驶员突发严重高反,如剧烈头痛甚至呕吐,则自救压力加大,停车、吸氧、下撤等操作可能因身体不适而难以完成。


2、心理变化


旅程开始时,因对目的地的期待和新鲜环境,约90%的人会感到兴奋,注意力集中,心情愉悦,对路途风景和即将发生的事情充满期待。


随着驾驶时间增加,新鲜感逐渐消失,当连续自驾超过一定时间,大多数人会因产生焦虑、烦躁情绪,注意力分散,对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减慢1-2秒


如果此时进入高原,又出现高反,行驶在无人区或连绵群山中,有前车跟随还好,如果是单车行驶,广袤环境下的渺小感,极易使人产生孤独感,甚至恐慌。


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以前不恐高的人,看着深邃的峡谷,可能会突然恐高,这是连续驾驶,持续不断地处理路况信息、应对突发状况等,消耗了大量心理能量,加上高原缺氧导致的胆气不足


极度疲劳和缺氧会显著降低风险判断能力,有可能是低估了危险,如强行通过涉水路段,又或者高估是了自身能力,如强行疲劳驾驶赶路,这些都是比较危险的。


无名小寺院黄色的外墙


四、高原长途自驾特别注意事项


本人有多次高原长途自驾旅行经验,也遇到过一些险情甚至出过险,因此特别提醒高原自驾者,以下几条切不可忽略。


1、 绝对不赶夜路


都说高原的风景在路上,这话一点都不假,路上风景太多,路过草原、雪山、湖泊、垭口,难免都想停留拍摄留念,不知不觉天就开始黑了,如果此时离预定的下一个景点,或者住宿点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最好更改行程,就近住宿休息。


最好的风景永远都在前方,我们既看不完也没有必要连夜赶路,因为万一遇到情况,轻则需要摸黑自救,情况严重的话,高原地区一般人烟稀少,求助比较困难。


假设真出现险情,高原救援响应慢且昂贵,多数情况也需要等天明才能开展救助,需独立处理或长时间等待救援


而高原的夜晚非常寒冷,一般自驾者很少带够充足的,可以抵御高原野外夜晚低温的衣物,加上野生动物出没,处境是比较危险的,因此赶夜路不是个好的习惯。


2、单车自驾不临时更改行程


组队自驾是比较安全的方式,但人多了协调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彼此事先并不认识,如果是网上临时组队,会有诸多的不便,因此很多人喜欢单车出行,本人即是如此,每次都是单车出行,来去自由,也带有一定的冒险性,相对也比较刺激。


但单车出行并不是为了冒险和刺激,事先需要花时间做足功课,对要去的地方的路况和路书都要提前了解准备好,我每次出行至少要提前半年做准备,更多时候准备时间超过一年。


因为驾驶路线都是事先计划好的,对路况和环境也有基本的了解,装备也都是按行程配置的。行驶途中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如果临时更改行程,需要停下来补足功课,然后才能判定是否要更改路线。


因为单车出行没有后援,遇到险情脱困基本要靠自己,要判断随车装备,是否与更改行程的路况相匹配,如果事先没有评估就贸然更改路线,就是有些冒失和冒险了。


如果因此而出了险情,虽然现在社会救援比较方便,但终究是浪费社会资源,也违背了单车自驾出行的初衷。


3、 充分认识车辆变化


由于高原空气密度小,发动机进气量减少,会造成汽车动力下降、提速时间大幅延长,同时,气压低还会造成冷却水沸点降低,上坡时要严格控制水温,发出水温升高、故障灯报警时,应立即停车降温。


高原公路地形复杂,经常会遇到狭窄弯路、傍山险路,山洪暴发、高山落石、泥石流等不良路况,尤其在狭窄路段遇到转弯爬坡时,新手最常见的问题是对发动机功率衰减预判不足


我第一次进藏时遇到过一次,在海拔4300米左右一条Z字型盘山公路上坡时,想超越一辆重型大货车,当时大货车上坡很吃力,车速很慢,而Z字型的中间段比较长,当时的感觉超越大货车应该很快。


我开的是1.8T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SUV,跟着大货车后面的速度是30km/h,我将油门踩到底,感觉用了漫长的时间,才将车速提到60km/h,和大货车并行了好长时间才超过去,此时已经快到Z字型的转弯处,而且对向车道已出现了另一辆大货车,当时真是惊出一身冷汗。


事后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一般燃油车进入高原,动力衰减在15-30%,而从0-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从原来的8秒左右增加到了12秒以上,也即增加了50%,这与我们脑海中的感觉是巨大的差距。


高原湿地


4、 最常见的高原自驾事故


高原自驾因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事故风险显著高于平原地区。事故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而是高海拔生理影响、复杂路况、天气突变、车辆状态及人为判断失误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原自驾中,最常见的、占比最高且后果严重的,一般都是单车事故,包括:冲出路面坠崖/坠河、撞山体/护栏、侧翻。


造成这些单车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疲劳驾驶和超速,其中又以过弯超速失控最为常见,这一个月已经见到三次,一部侧翻、一部卡在排水沟、一部撞向山体,所幸没有坠入峡谷的。


高原‬盘山‬公路急转弯‬易失控


这些事故往往出现在路况比较良好的弯道,由于高原公路地形复杂,弯道多且急,有些弯道半径小、坡度大,加上可能存在视线盲区,但表面看路况良好,如果驾驶员经验不足,在过弯时因路况良好而超速,车辆快速过急弯,离心力增大,极易超出道路和车辆的安全极限,导致失控


这些事故均由处理不当的措施造成,错误处理方式往往源于对高原环境危险性的低估、侥幸心理或知识缺乏


因此,特别提醒各位自驾者,敬畏高原,尊重自然规律,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的判断力,是高原自驾安全归来的根本保障。


全文完

发布于 2025-07-03 10:14
收藏
1
上一篇:汤医科普 | 高原初探必备!揭秘高反应对全攻略,科学穿越高原生存指南 下一篇:高原秘境探幽,不能错过的高原养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