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读书之道,揭秘高效读书的心法秘诀

探寻读书之道,揭秘高效读书的心法秘诀"/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活动。以下是一些读书的心法,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享受阅读的过程:
1. "确定目的":明确你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还是为了放松心情、丰富生活。有了明确的目的,阅读会更加有针对性。
2. "选择书籍":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可以是经典名著,也可以是流行读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挑选那些能够激发你阅读欲望的书籍。
3. "制定计划":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制定阅读计划。这样有助于培养阅读习惯,同时也能提高阅读效率。
4. "专注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尽量减少干扰,保持专注。可以尝试使用番茄工作法等时间管理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5. "做笔记":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或启发性的内容,及时做笔记。这样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6. "思考与总结":阅读不仅仅是看文字,更重要的是思考。读完一本书后,尝试总结书中的观点、方法和启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7. "交流与分享":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拓宽视野,也能激发更多的灵感。
8. "持续阅读":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保持持续阅读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不断提升。
9. "善于利用资源":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展阅读范围。多读书,读

相关内容:

下老实功夫,现光明心地。

文/胡长白

车马喧嚣,书读得又少又薄。更可怜的是多为专业领域的学术著作,一半宣称自己发现了规律,一半在批判别人发现的真理。世人为道理操心,把道理撕成碎片,炼为沉渣。

有一个朋友要读一部大经书,可惜一直未能攒足勇气和时间。他说出这个念想的时候,我刚好在对前半年、前半生作呻吟状的反思,便应道:我来吧!五大部,九九八十一卷,加上题解和序言,3600余页。趁了感冒发烧,雾霾深重,半月扫过900页,前路迢远,文深目眩。

这样的说法有点糙,心中仍有意气鼓噪。太像一场仪式,神化了阅读;太明确又琐细,物化了阅读。神化而不见神,物化而所求不得,导致很多人欢天喜地翻开第一页,黯然神伤掩于半途。读书反成了惶然惨戚的苦事。

书中道理莫搬弄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就是对读书的神化。到头来,眼高手低,心性未开,颈上腰间挂满了真理的饰品,唯我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嘴尖舌巧,心量狭促,容不下世间万象。

至于“头悬梁、锥刺股”,或凿了墙壁,借了远烛、莹火、雪月之光读书,若非万不得已,则是对阅读的物化。一旦功名未遂,便大骂读书无用,说好的黄金屋、颜如玉呢?分明种豆得豆,顺藤摸瓜,一堆字纸翻遍,何来金玉满堂?读书使人变傻从来都是假的,傻子乱翻书才是真的。

读书确有一些功效,譬如明事理、长本事、炼气质,但说到底不过是一场出了尘中尘,且入影中影的游戏。世间游戏的第一法则乃以幻对幻,闹着玩的,图个欢喜。画儿上的美人别乱摸,书中的道理别搬弄。能摸到的是瓜,可搬弄的唯有是非。

五六年前,我刚学会像个老男人一样煞有介事地谈论读书——对面并无托腮崇拜的姑娘,便在皖南宏村遭到迎头一击。一间老旧学堂,高悬三尺斑驳门楹: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一些经书也讲了这道理,一边说要诵习多闻、近善知识,一边又说不存一字、无所作用。

读书五法做到不易

读书虽为游戏,却也并非扯淡,玩得起、玩得好的并不多见。它需要一套方法,方即方向、方位,法即规则、套路。

一者,老实读书。《西游记》宣称有八万四千修行法门,各个可达清凉山欢喜地。有人问印光法师:老和尚,到底哪一门子更高更快更强啊?印光祖师低眉顺眼,平常一语:老实念佛。读书亦如是,老实读来,照直读去。读到舌尖发甜,眼光明亮,喉头发出悦己的轻呼,星就连了星,河便入了河。

所谓老实,即不潦草敷衍,也不用力过猛。一句一句打扫,一本一本化去,如农夫锄田一般,一粒一株欢喜珍惜。待春风送过夏雨,秋水凝为寒露,红高梁便铺天盖地了。你可知种子变成果实,是多大的奇迹!

老实地说,老实就是要认真大量地读。“为什么我读这么多书,还是”呸,我拒绝这类前提都错了的问题。

二者,我心光明。这四个字是王阳明的临终寄语,与 “但用此心、直了见性”差不多。凡世间之器,皆可充塞蔽翳,唯心可空,放大光明。一本书放在眼下,立时把心空掉,元神复体,精气和悦,如云开、灯绽、泉涌、花敷、月圆,推窗即见。

俗世潜蕴着反智、反读书的势力。即使在校的学生,也过着百米栏一般飞奔、躲闪、跳跃的生活。互联网更像一只万足虫,把生之地图撕得稀巴烂,或描画得岔道交错。在脑子缠了乱麻,心中闪着鬼火,脚下一溜妖气的光景中,认真吃一个苹果,安然拾一片落叶,精致读一本小书都算得上好日子了。

我心光明或但用此心,看重的是这样一种本事:

当你一念而起要读书,便立时打开它;读了第一句,便直心顺流而下;有一小时的空档,便铺展这一小时的心地;有十分钟的余裕,便在这十分钟转身辞了俗事尘劳;时时处处,皆可挥刀截断烦恼瀑流,安享虚闲寂静;读了三五十页,若因事搁下,必生重续之心,把一垄高粱照料到秋风起处。

高人讲修行之道,在于十方三世、四维上下,随处入定,随时起行,无有疲厌。这道理放在读书上,同样珍贵。

三者,一门深入。在写书人比读书人还多的时代,有人为了想明白读什么,就会浪费小半生。我的意见是,若非为了考试,读书理应随心所欲。苟活一世,尽可随心之事并不多,有些事一刹念决定了,就要拿一辈子来承负,譬如结婚。读书则不同,阅之无数,换得勤快,反受赞扬。

但是,读书亦不可太花心。最宜循着自己真爱的领域,一门深入,同题展开。譬如我偏爱晚明知识分子的诗文,便一书一人地读下去,如燃起一灯又一灯,辗转百千灯,他们的世界于我便亮堂了,大道和捷径一时明见。又如我读经典,本无专门的训练,但一部接续一部,一品叠上一品,竟也推开了藏经阁的几处晓窗。

同题深入的好处是显见的:学有所长,一山踏遍。我以教书为业,时常观察和反思别人、自己的演讲,总会抱憾于那些观点只差半寸长的情景。只有热烈,却无至深的呼喊。有人万山归来,却从未抵达一峰。所以,先要踏遍一山,破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障,再到万峰顶上,淋漓呼喊,林间花满。

四者,与人交流。这首先是为了化解好书读过、无处.瑟的郁结之气。两个人在各自人生的拐角,竟然同读过一本或一堆好书,大约是堪比同尿一个壶的爽事。更多人加入自然也是好的,只是书遇上了书,心却未必印上心。

与人交流的另一个用意,便是你一开口,题旨、观点、逻辑、修辞和情绪就从独处的默识,变成了欲鸣欲和的琴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与君听。开口并不易,做到发言和悦、语必知时、心无怖怯、了达于义就更难了。正是在这为难处,心里又厚实、柔软几分,乃至远离愚迷、按住不动。

五者,辅之以笔。读书要动笔,有二义:阅读时应将笔尖置于文句,易于集中精力,提高效率,不信你试试;阅读后应有笔记,可只言片语,可千言论议。前年打扫书房,见到旧书留白处,竟有二十年来的各种“批注”。重读未免泪下,少年模样宛在眼前。譬如:

比两棵枣树并立屋后更无聊的,是满庭花草但经一朝风雨,再无颜色(1997.9.14夜半,某校学2楼)

百感交集尤不可承当,千禧降临岂不乱怀生悲?(2000.1.1晨起,某校东风五楼)

拔剑临白刃,斗酒抱美人(2007.8.19午后,大觉寺茶院)

.中无净相,酒还剩一碗,你先喝了再说(2009.4.22,西三旗)

舍妄归真,荡然无累(2015.1.17,沪上至桐乡)

发布于 2025-07-02 23:43
收藏
1
上一篇:曹芳传,三国志魏书少帝纪译文解析 下一篇:百家姓考略,探寻中华姓氏文化源流